提起內繪鼻煙壺畫家索振海(1954∼2006),臺灣民眾或許較不熟悉,但其作品在中國不僅獲得國家級書畫大賽的各種獎項,並於拍賣市場、專業期刊上受到重視,在香港、新加坡等華人文化圈深受藏家喜愛。今年六月在其作品主要藏家馬毓鴻的推動下,北京故宮甚至出版了一本索振海內繪鼻煙壺的作品圖錄,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在北京故宮出版專書的內繪鼻煙壺畫家。
而馬毓鴻在因緣際會下與索振海結識,收藏了大批索振海晚年精采的內繪壺,此次將之泰半展出於國立歷史博物館,除了希望讓更多臺灣藏家認識索振海,也期待能提升內繪壺在文物界的地位,扭轉一般人對於鼻煙壺僅是「雕蟲小技」的看法。他笑說,其實自己自小學習書畫,原本對於鼻煙壺也同樣持有上述看法。直至一九九六年某天在北京商店見到索振海的內繪鼻煙壺,一看之下驚為天人,發現內繪鼻煙壺原來也可以如此清新脫俗,自此一頭栽進索振海內繪鼻煙壺的世界。之後拿給北京故宮與其他世界級專家鑑賞,也得到了不俗的回應。
京派與冀派
內繪鼻煙壺的創始,一般認為起自清末三大名家:周樂元、馬少宣與葉仲三。周樂元與馬少宣由於傳承者稀,使得當今京派的真正奠基者實為葉仲三。葉仲三的風格歷來被評為「雅俗共賞」,善用大紅大綠的色彩,創作民俗或戲曲等題材,卻又能使這些鮮豔的色彩不至於流於平塗與俗氣。而葉仲三除有兩個兒子:葉曉峰和葉菶祺克紹其裘,更有外姓子弟王習三將之發揚光大,另創冀派。索振海的畫藝即分別傳承自葉曉峰與王習三,可謂融合京派與冀派之長,又於冀派中出類拔萃。
國共內戰期間,內繪鼻煙壺畫藝一度停止傳承,至一九五○年代,北京市政府為了重新發揚非物質遺產文化,將葉曉峰與葉菶祺請回藝校,傳授內繪的傳統技藝,王習三正是於一九五七年考進藝校並得到兩兄弟的賞識,成為葉派的第一位外姓弟子,其他有成就者尚有丁桂英、劉守本等人。王習三後來回到河北衡水老家(亦為索振海的家鄉),創立目前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內繪派別─冀派,劉守本則留在北京,成為現代京派的主要傳人。其他尚有魯派、粵派,但傳承人數並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