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廿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遠在東南腹地湖南任巡撫的吳大澂,主動請纓,率領湘中子弟兵,不遠萬里,出山海關,抗擊日軍。次年(1895)二月,身在東北前線的吳大澂,眼見牛莊等地陸續失守,敗局已定,欲自刎殉國,經門人兼幕僚王同愈力阻方才全身而回。吳大澂出關之際,有人獻上一枚漢「度遼將軍」印,以為佳兆,然戰敗後,詩人黃遵憲作〈度遼將軍歌〉諷之,然將甲午戰敗歸罪於吳大澂之癖古,不免顯得失之偏頗。經此一役,吳大澂元氣大傷。同年三月一日,奉旨「仍回本任」,於是從天津乘輪船到上海,請假數日回鄉掃墓後,即刻趕回湖南。四月一日,輪船經過南京,吳大澂上岸與張之洞晤談半日,深夜下船,上溯漢口,夫人陸氏忽然病倒;吳隨即換船往長沙,初八日行抵巡撫衙門,陸夫人便溘然長逝。夫人的去世,使政治上剛遭受重大打擊的吳大澂,個人感情上再受重創。
吳大澂在兄弟三人中居其次,仕途最順,官位最高,卻只有一子本孝,九歲時不幸夭折,從此再無子嗣。夫人去世,讓他不得不考慮子嗣問題。此時長兄吳大根只有一子本善(訥士),胞弟吳大衡(已出為叔父吳濱嗣子)也只有一子本齊(卓臣);於是他想到了去年七月剛剛誕生的吳大根長孫、吳本善長子吳翼燕。與長兄函商後,以之為嗣子,代吳本孝成服舉喪。吳大澂臨終前,仍念念不忘交待侄輩,要好好培養嗣孫吳翼燕,他沒有料到,繼承他收藏的吳翼燕,雖然此時與他那夭折的兒子吳本孝一樣,只有九歲大;但數十年後改名吳湖帆的他,卻將主持東南風雅數十載,成為名震南北的大畫家、收藏家、鑑定家。
吳湖帆梅景書屋中,彙聚了祖父吳大澂愙齋、外祖父沈樹鏞寶董室、岳家潘氏攀古樓三宗收藏,從古玉、吉金、書畫、碑帖、文房等,無不包羅,且多為銘心絕品。不過,儘管吳湖帆於金石碑帖、古籍善本皆擅,但不可否認,繪畫創作與鑑定才是看家本領;而於畫學上引領吳湖帆者,又非酷愛「四王吳惲」、「戴湯」的吳大澂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