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四家」繼沈周(1427∼1509)後,引領吳中風潮的當屬文徵明(1470∼1559)。文徵明初名璧,長洲人,後以字行,改字徵仲,號衡山居士,停雲生。與沈周相比,他不僅詩書畫皆長,且壽算甚高,創作時間亦長,留下不少佳作。
文徵明生平
談論文徵明藝術成就之前,首先必須瞭解他的生平。文徵明幼時因母親過世,在外祖父家中成長,學習極為緩慢。於〈翰林院待詔衡山文公墓志〉中記:「公生而少慧,貌古神完,八九歲語言猶不分明,他人或易視之。而其兄奎爽朗俊慧。交木獨器公,曰:『此兒他日必有所成,非迺兄所及也。』」而文徵明亦不負父親所望,於十一歲時開始顯出他聰慧的本質。王世貞〈文先生〉傳中記:「穎異挺發,日記數千百言」。青年時期,他從父親於博平縣任上,至十六歲時隨父親返鄉。在家鄉結識了唐寅(1470∼1524)、都穆(1458∼1525)等人,並向都穆學詩。文徵明回鄉後,開始了他的學習生涯,除了都穆,他另於十九歲時向沈周習畫、廿一歲時向李應禎學習書法、廿六歲向吳寬(1435∼1504)學習古文。這些叔執輩不僅和文是世交或同僚,亦是當時的一代大師,而文徵明的聰慧和篤學同樣讓這些老師們感到欣慰。
文徵明雖然好學不倦,但他的科舉之路卻不甚順遂。他於廿歲開始學習考試所需的八股文體,但內心卻對於《史記》、《左傳》等古文詞相當喜愛,並和祝允明(1460∼1527)、都穆、唐寅等倡為古文。文徵明廿六歲時應父命前去應天(今南京)赴鄉試,落榜而歸。之後他一共參加了九次試,都未能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