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典藏品為清宮舊藏,而自開館以來,為了發揮博物館教育理念,發展研究及典藏功能,即著手進行文物的徵集及購藏,同時接受各機關團體及民間人士的饋贈,以求永續發展的基礎。數十年來,新進入藏的書畫數量已達六千餘件。
故宮原有藏品雖豐,但局限於帝王品味,無法全數涵蓋中國繪畫史的發展,而購藏及民間饋贈的作品正好可補足此一缺憾。如明末的遺民作品,便不在清宮收藏的範圍內。戰亂時散佚的清宮藏書畫,亦可回歸本位,獲得妥善的照顧。十九、廿世紀的近現代書畫,延續了故宮的收藏;多元化的風格,反映了近現代畫史的流變。
為了感念社會各界的支持,每逢新春之際,便以「典藏新紀元」為題,展示歷年的捐贈入藏,以及來臺後購藏的書畫珍品,呈現政府及民間合作成果。此以以京津畫家為主,呈現出近現代畫家多元風格所迸發的豐富畫史景色。
羅振玉〈篆書〉及〈臨新莽銅器銘〉
羅振玉(1886∼1940)的身分相當多元,他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收藏家、出版人、藝品商,對於教育及農業改革亦有自己想法,其身分的複雜性便足以作為一個單獨的研究課題。清代的收藏範圍隨著青銅器、甲骨文的出土,讓青銅、銘文、碑文等拓本同為藏家所追尋的對象,開啟了「金石學」的研究。金石收藏家熱中於出版關於自身收藏的書籍,因此多身兼出人、學者等的身分。
羅振玉對於甲骨文的關注,可於此條目中見之。他於劉鶚處初見甲骨拓本時,便感嘆:「此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杜、揚、許諸儒所不得見也。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祕。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羅振玉於第二次東渡日本時,開始對自己收藏的古物、金石等進行研究。此時他東渡之因乃是由於武昌起義成功、袁世凱復辟。雖曾自述「予生平不他好,圖書以外,惟喜收集古文物。及丁國變,萬念都絕,避地海東,時第以著書遣日也。」看似消極避世只好著書打發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