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谿山行旅圖〉成名小史
身為國立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的范寬〈谿山行旅圖〉,其受到強烈關注卻是近代之事。此作雖然完成於北宋前期,但直至清初,才於顧復《平生壯觀》、吳其貞《書畫記》中得見:「溪山行旅圖雙軿絹大軸。山頭直,上而接坡,拖于水涯,不作瑣碎斷續之狀,俯視但一氣焉。樹石略設色深沉,真大手筆也。」(顧復《平生壯觀》)、「筆法圓健,人物古雅,樹木蔥倩。上繪一大山頭,占去三。停之二人望之,不以為夯嫌者。蓋皴出礧礧落落,岩穴無限。」(吳其貞《書畫記》)而在《石渠寶笈》中,這件同樣只有簡單的文字說明,且是被認為為次等之作。
即便是顧故宮博物院成立後,〈谿山行旅圖〉並未第一時間受到重視。《故宮週刊》先後刊載了內府所藏范寬作品,〈谿山行旅圖〉為第四件發表,前面三件為〈群峰雪霽圖〉、〈行旅圖〉、〈雪山蕭寺〉。這樣的發表順序是否代表著當時人對於這四件作品的評價高低,至今未解。〈谿山行旅圖〉後隨著國民政府來臺,於臺中北溝時期便受到國外學者高居翰及方聞的讚賞。於倪再沁的文章中,認為此件符合了西方學者對於北宋山水畫的想像,因而獲得重視。在方聞的不少出版品當中,均以〈谿山行旅圖〉作為封面或刊頭。而李霖燦奇蹟似地發現的范寬簽名,更成為此件繪畫風格以外的不朽「神話」。此後,〈谿山行旅圖〉由「無款」正名為范寬所繪,為現存少數有款的范寬作品。針對此段「成名經過」,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副院長何傳馨已於《故宮文物月刊》第三八八期發表專文,內容十分詳盡。
後人對范寬作品的臨仿
此次的展覽除了展出范寬真跡、傳稱作品外,針對後人對他的臨摹學習,亦有一個子題陳述。據臺北故宮書畫處處長,亦是本次策展人劉芳如所言,明、清兩代,在作品中題以「倣范寬」、「法范華原」、「擬范中立」者的數量頗多。這些作品中,有直接擬仿〈谿山行旅圖〉之作,如董其昌(1555∼1636)所題的〈仿范寬谿山行旅圖〉,雖是將尺寸縮小,但就畫面而言,無遺是一件亦步亦趨的臨仿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