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好物──十六∼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為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於四月推出的書畫展覽。展覽名稱「偽好物」源於北宋米芾(1052∼1107)對一件為鍾繇的〈黃庭經〉所出的評價。而於十六∼十八世紀的蘇州,亦有一批頗具水準的偽好物,被稱作「蘇州片」,在過去因是偽本而不受到重視。學者及觀眾往往以道德立場先入為主地摒棄了「創作動機不正」的作品,認為不值得一觀。然而,隨著學界對於藝術市場、晚明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發現蘇州片對於當時文化圈以及後世對於中國畫的理解影響不容小覷。作為海內外公立展覽機構首次以蘇州片為主題舉行展覽,策展團隊試圖拋磚引玉,重新檢視這批數量眾多,卻無完整研究的書畫作品。
由蘇州片引發的慘案
由文獻上發現一件關於〈清明上河圖〉偽本的故事。據沈德符(1578∼1642)所著《萬曆野獲編・補遺二・偽畫致禍》中便說:「時傳聞有〈清明上河圖〉手卷,宋張擇端畫,在故相王文恪胄君家,其家鉅萬,難以阿堵勸,乃託蘇人湯臣者往圖之。湯以善裝潢知名,客嚴門下,亦與婁江王思質中丞往還,乃說王購之。王時鎮薊門,即命湯善價求市,既不可得,遂命蘇人黃彪摹真本應命,黃亦畫家高手也。嚴氏既得此卷,珍為異寶,用以為諸畫壓卷,置酒會諸貴人賞玩之。有妒王中丞者知其事,直發為贗本,嚴世蕃大慚怒,頓恨中丞,謂有意紿之,禍本自此成。」明代宰相嚴嵩、嚴世蕃父子喜愛書畫,聽聞宋代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於王忬(1507∼1560,王世貞父親)收藏,然王忬家富,難以用金錢勸其售畫。嚴世蕃遂請一位說客──裱畫師湯臣前去說服王忬。王忬既不想割讓畫作,又不想得罪嚴氏父子,於是請善畫的畫師黃彪製作了一件摹本,將摹本給了嚴氏父子。然而,在一次賞畫會中,與王忬有怨的人向嚴世蕃透露了此卷實為摹本的消息,嚴世蕃既羞且怒,對王忬心生怨恨。日後灤河之警時,王忬時任大同總督,便在嚴嵩示意下冤殺王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