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允文先生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經營者,同時也是中國繪畫首屈一指的收藏家,而水墨藝術教育是他終生持之以恆的志業和興趣。回首向來,石先生的收藏肇始於學生時代,在一九八○年代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背景下,積極展開。其時,許多在「文革」期間被有關單位集中管理的文物,改革後擬作為賺取外匯的重要收入,紛紛流入歐美,可說是繼辛亥革命以來,廿世紀另一波從事文物收藏的高峰。與前者不同的是,辛亥革命帶來的文物收藏不脫昔日封建王朝為主體的皇家品味;越半個世紀後,再度於國際市場頻頻現身的中國文物,則在隔鼎前後的時代浪潮中,新加入了另一番「現代」的趣味。其中,豐富、多元的近現代中國繪畫由是成為石先生收藏體系的主要內容,迄今仍不斷地成長、完備。大觀藝術空間作為石允文先生支持下成立的畫廊,延續企業家以文化藝術回饋社會的公益精神,其中一個設定目標即是通過定期展示其藏品、舉辦教育推廣活動,如邀集知名藝術史學者擔任策展人或講座與談人,結合博物館等級的展品與紮實的學術研究,翻轉當代藝術市場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的種種風氣,厚植東亞收藏圈面向未來的永續基礎。繼去年「雅集」鳥瞰其收藏體系之後,今年大觀再以主題展「京津風華」,聚焦其藏品的大宗──民初之「北方畫壇」。
步入廿世紀初的北方社會由於政體更迭,尚處於新舊過渡、東西碰撞、內外交困的環境中。其時,辛亥革命的成果為袁世凱(1859∼1916)為首的北洋軍閥篡奪,內亂頻仍,國民政府有名無實;直至一九二七年北伐成功,首都復由北平移至南京,方進入下一個嶄新的階段。然而,藝文的盛衰卻不一定每每與政治發展成正比。北京作為綜攝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舞臺,近代以降的繪畫,不約而同在此受到西方、日本藝術以及故宮開放等影響,畫家們坐擁得天獨厚的時機,得鎮日欣賞歷代名蹟,臨摹古畫;另一方面,他們面對西方藝術挾帶不同觀念與技巧的衝擊,亦引發了對傳統繪畫的變革與再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