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誠的元寶收藏始於一九九二年,他在北京琉璃廠買下第一個元寶後,開始了研究與收藏元寶。他不諱言一開始購入元寶是出於好奇心及對貴金屬的愛好,但在發現了其背後的歷史、文化脈絡後,轉為研究的心情開始收集。同時,藉著對元寶的喜好,讓原本從事科技業的他,轉而研究中國貨幣史、經濟史。
收藏元寶的鑑定問題在於,過去因為改朝換代,法定貨幣失效,原來的元寶多被廢除後融化改鑄;或是被改作其他器物、首飾等,使得前朝的元寶傳世甚少。林崇誠不光是收藏市場上流通的元寶,更親身考古發掘實物。在收藏元寶的過程中,他旁及金銀器,甚至於二○一○年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就讀博士,作金銀器方面的研究。
本次於歷史博物館精選林崇誠的收藏品四百餘件,以官錠及稅錠為主,上承唐末,下至民國;黃金貨幣則以清代及民國為主,佐以宋代金條和金葉,呈現出中國貨幣歷史。中國的買賣向來「大數用銀,小數用錢」,銀錢的使用一直有著比價、各地複雜的平碼、成色和形制的不同等差異,且各朝各代皆不相同,為研究上的一個難題。唐朝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在幣面的上下左右鑄刻了「開元通寶」四個字,循環通讀成「開通元寶」的口語習慣,開啟了後世將貨幣喚作「元寶」的先河。出土的元代銀錠,其中亦有數枚背部有銘文「元寶」二字,取其「元朝之寶」、「元朝寶貨」之意,則是銀錠稱為「元寶」的開始,象徵吉慶祥瑞,是國家財政的重要收入,更是中國古代貨幣體系與傳統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
有些銀錠上可見銘文,亦是相當重要的史料。銘文為銀錠鑄造時便鏨刻或鑄造上去的文字,內容隨著時空而不同,但大抵上為銀錠鑄造的時間、地點、用途、成色、官員或工匠姓名等資訊。銘文的存在確保了銀錠的質量,類似簽字畫押,表示對於經手的銀錠負責。歷代的銘文內容不盡相同,但隨著時代由短而長的變化卻是顯而易見。一件南宋時銀鋌上鑄有「出門稅」,此為南宋時期所徵收的過路商稅。《宋史・食貨志》:「行者賚貨,謂之過稅」,這是由於南宋軍費沉重而針對往來商人加重的稅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