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是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重要機構,藏品中,尤以古代青銅、書畫和陶瓷的收藏著稱於世,但是,身為一間綜合性的藝術博物館,工藝雜項類文物是上博眾多收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藝術品味較高的古硯也不乏精彩之作。
中國歷史上藏硯的風氣,分別經歷過兩次高潮,分別是宋代和清朝。
宋代由於文人階層壯大,文化繁榮,文人雅士們對可說是文人專屬的硯興趣盎然,對宋以前的硯更是癡迷,收藏的古硯上及六朝、唐時名人用硯,以及形制、紋樣較為罕見的硯臺。若說宋代對於古硯的收藏是文人雅興所致,那麼,到了清朝,古硯正式納入宮廷典藏之列。乾隆四十六年編撰完成的《西清硯譜》便是對清宮硯臺收藏的總結。
民初時期以至現代,古硯收藏者眾多,但以機構收藏為主為精,兩岸故宮、天津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等皆有精品,上海博物館古硯的收藏亦有特色,自一九五○年代建館初期,透過徵集、捐贈、移交、考古出土等不同方法,至今已有數百方歸藏。上博館藏古硯總量有數百方,宋代以前的較少,兩漢、魏晉的只有五方,分別為圓餅形石硯、板硯、帶高浮雕動物蓋的三足硯和三足瓷圓硯。其中兩方西漢石硯為上海地區出土,另三方為徵集而得。比較重要的有上海青浦福泉山西漢晚期M20墓出土圓餅形石硯一方,並附有研石。唐硯共計八方,硯形為箕形、辟雍形和龜形。
館藏宋、金硯有十餘方,源自徵集、移交、出土和捐贈,硯形有箕形和抄手形。一九八三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北宋墓出土的箕形石硯,是宋代典型的箕形硯。另外兩方北宋抄手硯,硯背皆有長刻銘。銘文記錄了硯的製造日期、產地、材質與製作工藝和製造者,為今日研究宋硯留下較為詳實的實物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