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自去年(2015)十一月起推出「意象青花瓷──新世紀的震撼」跨年度大展,為期近五個月的展期,主要由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江西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共同提供八十三組件展品參展,以「萌芽」、「傳布」、「傳承」、「新氣」、「觀象」、「跨域」等單元,談元明清青花瓷在中國的演進,也看青花瓷及其紋飾在十七、八世紀活絡全球貿易網下的傳布交流,和青花釉料在當代藝術中如何被跨媒材的全新應用。
藍與白相間的典雅,一直是中國瓷器的經典意象,但青花瓷從源起至傳布,始終不是在中國地理疆域內就能講述完的故事,它與大帝國的擴張和近代早期全球貿易網絡的繁盛緊密交織,充滿著冒險般的精采內容。青花瓷主要的著色劑──鈷(Cobalt)料,在明初以前多半自西亞一帶進口而來,元代蒙古帝國的擴張,促進了中西亞間穩定的貿易交流,器型碩大的元青花瓷才有了誕生的背景,儘管其問世年代短暫,但卻是日後景德鎮瓷業興盛的基礎。
元青花存世數量少,至今對景德鎮元青花官窯、民窯的燒造始末還存有諸多問題待解。該展相當難得地展出數件大小不等的元青花之作,青料色略顯灰藍,紋飾流露筆意,不似後來明清青花中那般精雕規整,體現早期青花瓷紋飾獨有的風格特色。元青花不僅鈷料來自中、西亞,學者們更發現阿拉伯工匠可能直接參與產燒,在紋飾上深受伊斯蘭陶瓷的影響。不過,其又不脫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母題範疇,加之ㄧ些特殊紋飾可能出自元代官服、刺繡紋樣,學者因而認為元青花實屬伊斯蘭、蒙元、漢民族等多元文化交流的璀璨成果。
相較之下,明、清青花瓷較為世人熟悉,器型多樣,紋飾繁複多變,有官窯出產的龍鳳紋大器,也有民窯擺脫制式官方樣貌的瓶、罐、文房等物。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所藏的一系列展品,在品項上並非精品,多為修復品及半成品,但皆是出自窯址的出土實物,對於當時產燒制度的探究助益甚深,亦是近廿餘年來景德鎮陶瓷考古所的豐碩考古成果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