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臨唐人奚官調馬圖 設色紙本 56.3×32cm / 溥儒 西遊記 設色絹本 14×10cm 

國立故宮博物院「溥心畬書畫特展」

文∣姜又文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溥心畬(1896〜1963),遼寧滿族人,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出生於民國前十六年,誕生不久後即被光緒皇帝賜名溥儒,意為「君子儒」。初字仲衡,後改字心畬。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等,齋名寒玉堂。祖父是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訢(1833〜1898),正因流著清室正脈貴裔的血統,他在改朝換代後,也不免在書畫上鈐以「舊王孫」印自況。溥儒少時曾留學德國柏林大學,擁有天文和生物學博士學位,辛亥革命後隱居於北京西山戒臺寺,潛心讀書作畫,達十數年之久,故又自號「西山逸士」。年近卅返回北平,活躍於藝壇,初次舉辦個展即一鳴驚人。當時,他和張大千(1899〜1983)分以書畫成就鼎足南北畫壇,被譽為「南張北溥」。一九四九年,溥儒移居臺灣,與黃君璧、張大千以「渡海三家」齊名。渡臺後,其任教於師範學院,並在家中課徒,也到日、韓、香港等地遊歷講學,詩文書畫均廣為世人推重。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現正展出「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是展遴選院方典藏及寒玉堂託管文物中的書畫精品,展件依內容規劃成「古今連線」、「西山逸墨」、「丹青誌異」、「寶島采風」、「溥儒用印」等五個單元,共計九十九組件作品,同時結合相關多媒體影片的播放,具體呈現溥心畬的藝術特色與創作理念。
二○一九年,臺北故宮曾舉辦「巨匠的剪影─張大千一二○歲紀念大展」,獲得極大的迴響。溥心畬比張大千年長三歲,成名更早,「南張北溥」不分軒輊。溥、張兩人雖出身不同,境遇各異,畫風各有千秋;但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下,兩人不約而同渡海來臺,此後漫長的後半生與這片土地關係密切,並對臺灣傳統書畫的發展,影響深遠。二○二一年,為紀念溥儒一二五歲冥誕,臺北故宮特舉辦溥儒大展。早自民國七十一年(1982)起,臺北故宮便已陸續舉辦過多檔溥心畬書畫特展、書畫文物特展等。而在本次展覽中,策展團隊試圖跳脫以往編年史式、畫科分類式的策展脈絡,旨在全面且立體地呈現溥老的生命經驗,遴選多件詩文、書法、繪畫、用印等,精挑「特殊性」高的代表之作,而昔往較少看到有關溥心畬與臺灣在地性連結的作品,也特設專屬單元,完整講述之。
溥儒出身皇親貴冑,家富收藏,加之早慧聰穎,及長後觀宋元名蹟,臨晉唐宋元古帖,乃生平常事。其曾自言:「余居馬鞍山始習畫……駢驪近畫,故又喜畫。當時家藏唐宋名畫尚有數卷,日夕臨摹。兼習六法十二忌及論畫之書」,又說:「初學四王,後知四王少含蓄,筆多偏鋒,遂學董、巨、劉松年、馬、夏,用篆籀之筆。始習南宗,後習北宗,然後始畫人物、鞍馬、翎毛、花竹之類」。溥心畬習畫力追古人,深入兩宋堂奧,筆墨啟蒙自馬、夏而出,最具典型。黃濬《晚清掌故筆記》記述:陳師曾逝後十年,北平畫家派別分歧,諸子亦風流雲散,「唯有溥心畬自戒壇歸城中,出手驚人,儼然馬夏」。
本單元選展五件溥心畬畫作、四件院藏古畫。其中〈松下賞月〉仿自南宋馬遠〈松間吟月〉;〈雲山畫意〉則源自元末方從義〈山陰雲雪〉。放眼國內外大小博物館,鮮少擁有如此量能,能將名家臨古、仿古之作和古畫原蹟同列展出,互為對照,得天獨厚的臺北故宮便是其中佼佼者。馬、溥兩件松間月下圖分據古今,同展齊觀,使人一眼即辨溥氏如何擇選古人筆墨,發為新意。在構圖、皴法和設色中,也能窺得畫家自身的品味及美感喜好。同單元亦展出〈臨唐人奚官調馬圖〉,溥儒幼年學騎射,曾自言:「余十五習馳射,求良馬於市,期年而不獲」,言曾各處尋訪良馬,對於馬的形體與神態能精確掌握。本圖畫馬豐盈有肉、姿態準確,頗有韓幹筆下遺風。
亂世時期,溥心畬因身分敏感,曾隱居西山戒臺寺逾十年。他對西山有著十分特殊的情感,自號「西山逸士」。民國十三年(1924),溥心畬結束了長年的隱居生活回到北京,隔年與眾多皇族畫家籌組近代著名國畫團體「松風畫會」。並於次年(1926)在北京舉辦首次書畫大展,聲名鵲起,漸被公推為「北宗山水第一人」。溥心畬自幼受精英教育,詩琴書畫印無不精通,篆隸行楷草各體兼備,本單元一則聚焦他以書入畫的精彩作品;再則也精選深具特殊性與個人風格的書法佳作,無論是精工小楷抑或飛白大字,均可見得溥儒高超出眾、翻陳出新的書藝畫技。

 
全文請見《大觀》2021年11月號第14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