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清 潘恭壽 探梅圖 設色紙本 136.5×44.7cm 廣東省博物館藏
 
廣東省博物館「中國傳統時節繪畫展」
文∣廣東省博物館 圖/攝影∣廣東省博物館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宇宙肇始,創世初的宇宙,時間和空間構成了一切的基礎。四時、十二月令、廿四節氣,是古人關於時間的理解,隨之產生的習俗活動也與之緊密相關。古人在春夏秋冬四時中,試圖定格時光,於特定節日、時刻裡抒發情感,寄寓美好生活願景。時間與敘事,落於筆墨之間,遂將這一個個重要瞬間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應時而作,留下許多珍貴的「時節繪畫」。該類繪畫的創作具有明確的時間節點、清晰的主題內容、相對固定的圖像模式、切合的使用功能,集文化內涵、美學價值與功能機制於一身,代代相傳,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自成體系、獨樹一幟。
以時令季節為線、傳統習俗為引、特色藏品為依託,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首次將傳統時節繪畫進行系統地梳理、整合和展示。展品部分以粵博藏品為主,同時向廣州藝術博物院、東莞市博物館兩單位借展珍貴館藏。在「應時而作」展覽中,透過一五○多組,共兩百餘件展品的集中展示,涵蓋繪畫、陶瓷、雜項、民俗、古籍文獻等文物藏品,宮燈、插花、藤編、瓷塑、香包、繩編等非遺作品,細細品味中國傳統中的文化與習俗,探索時節裡的繪畫,探究作品題材內容與寓意。並從畫家繪畫手法與表達方式之異同,探尋藝術與文化習俗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展覽將於十二月底更換部分展品,分期展示。
是展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春萌」,旨在向觀眾展示生機勃勃之「春景」和人們在佳節中對新年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如清代楊晉〈江南春色圖〉作於陽春三月,為了展現春天生機勃勃的場面,畫家採用平遠構圖,將所擅長的點景人物打造成活生生可交流互動的主角。畫中,遠處群山綿延,正是江南山水的特點。山間布置一道水量豐沛、蜿蜒之後飛奔直流的瀑布,飛濺的水花與周圍的霧氣融為一體,朦朧之中隱約可見山下的成片樹林,群木舒展,彰顯春天的濕潤。樹林一邊連著田間地頭,阡陌交錯,農夫拉著耕牛,開始了一年的勞作,耕牛蹣跚前行,形象生動。春江水暖,群鴨戲水,燕子低飛,蓑翁獨釣,臨江觀景,席地對談,一派繁忙的景象。在畫面前端的幾棵大樹之間,不難發現春意盎然的桃花開得正旺。
畫上自題「江南春色。雍正二年三月摹趙吳興筆。楊晉」,可知本件畫於雍正二年(1724),為畫家晚年作品。楊晉(1644〜1728),字子和、子鶴,號西亭,自號鶴道人、野鶴等,江蘇常熟人。作為「清初四王」之一王翬的入室弟子,其善寫山水、人物、花卉、鳥獸各科,畫風精整清秀,晚年常為王翬作圖補繪人物、舟橋、牛馬等。
除了江南春色,在清代潘恭壽〈探梅圖〉中,我們也能嗅得早春的氣息。梅花淩寒獨自開,一身傲骨,向來深受文人喜愛。杜甫〈江梅〉曰: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梅花雖然作為冬天被讚詠的對象,在早春亦可見其身影。清乾隆五十五年(1785)初,鎮江天臺華頂山的梅花盛開,丹徒派畫家潘恭壽與好友王文治相約山中探梅,寫下梅花圖。其後,此畫為愛畫者乞走。時隔三年,乾隆五十八年(1788)二月,潘恭壽在山中小住,梅花再度盛開,遂為探梅補畫早春梅開的場景。畫成之時,王文治正巧來訪,於是在畫上題簽,記錄下創作的因果。這件作品就是典型的「潘畫王題」,曾經康有為過眼鑑賞。
潘恭壽(1741〜1794),字慎夫,號握篔,又號蓮巢,丹徒(今江蘇鎮江)人。中年歸依佛門,法號達蓮。工山水、人物、竹石,山水得王文治、王宸點撥,上追前賢,多用沒骨法,林巒秀逸,清腴妍冷,自成一格,是丹徒派的代表。〈探梅圖〉作於畫家四十八歲時,由王文治題記,十分珍貴。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1年12月號第14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