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石頭和尚草庵歌 局部 2005

張光賓逝世六週年紀念展採訪報導

文∣楊智凱 圖/攝影∣意在藝術

集書畫研究暨創作者身分的已故前輩張光賓,素來為藝壇所仰重,其早年受教於傅抱石、李可染等名家,後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任職近廿年,在書畫史上多有貢獻,晚年獲得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等殊榮。為緬懷斯人風範,意在藝術特於其逝世六周年忌日進行紀念展開幕,尤富追思意義。
在學術上,張光賓主要致力於元代書畫史的研究;就創作上,其筆下繁複綿密的構圖與形式,不難令人聯想到元四大家中王蒙的風格。張光賓自述繪畫的特色為「焦墨渴筆」和「以點代皴」,並藉由這種方式「畫出層層疊疊的幽遠意境」;其於受訪時,曾將後期創作的山水皴法分為從一九九七年開始形成的「焦墨散點皴」和於二○○五年後創發特有的「焦墨排點皴」二種形式,此次展覽即以是類風格的作品為主。
展名「筆縱天馬•皴似綴衲」,著眼於張光賓筆法奔放脫逸猶如天馬般自由、不囿於常規,另一方面則指其創作上具體皴法風格彷若僧侶袈裟上的補衲,此實皆為聚焦於其晚年作品而論。是次展件絕大多數為首次公開曝光之作,主要是集中於二○○一至二○一二年間的書畫創作,時值張光賓九十高齡,可見其晚期老當益壯、氣象恢弘的排點皴特色。題材上以山水為主,兼帶畫梅與書法;形式則包含橫幅、扇面等不同裝裱,其中可翫賞於掌端的袖珍型冊頁尤顯特別,為過往所罕見。
作品中年代較早的草書〈石頭和尚草庵歌〉,成於張光賓九十一歲。其自年少便自學書法,致力於漢碑和魏碑的臨寫,但直至七十三歲從國立故宮博物院退休後才專心於草書。是作運筆轉折渾圓而靈動,結體偏於縱勢,藉由字跡的相連之勢而顯氣脈通貫。如「擺手便行且無罪」中便無一字單獨成體,「且無罪」透過字末細若游絲的收尾另行起筆,至「無」字更予舒張的寬橫架構,襯托出布局上的錯落變化。過往書畫創作者常於畫後題跋,少於書後繪製作品。此作則在書寫後另筆揮就一幅小景,筆法雖為「焦墨散點皴」,但由年代視之,應已是風格轉變的時期。
〈月中疏影雪中香〉是張光賓九十五歲的畫梅之作,其上題寫陸放翁詩句「月中疏影雪中香,只為無言更斷腸。曾與詩翁定花品,一丘一壑過姚黃」。對比於筆法與布局相較平穩的其他畫梅展件而言,是作以張揚恣肆的筆法為之,但在描繪枝幹時,憑藉運筆的提按和轉折中自然呈現植物的陰陽向背,線條中的飛白亦頗現動感,筆勢剛健奔放、姿態矯若遊龍。圖像上如書如畫,雖仍具有明晰可辨的物像,但行筆間已不執念於再現,而更偏向藝術家的心景造境。
張光賓繪製〈千邱萬壑〉時已屆幾近百歲高齡,從中可看出其「焦墨排點皴」的特色,然焦墨的蒼勁與排點的繁密,在凝重氛圍外尤顯力度。蒼穹、溪澗或屋宇的留白處,除去襯托物像,亦使構圖虛實更富具變化。雖皆以「焦墨排點皴」為之,但張光賓藉由疏密不同的布局,顯示地景的肌理;細觀其用筆方式,在每塊排點的點、頓、提、按中,實含豐富的裝飾性筆法元素。有論者便指出相對於繪畫中的線描或皴法,「點」於元代前並未被過多論述、明清後則
大致為陪襯配角;張光賓選擇以「點」和焦墨作為主要筆法,實與過往中國繪畫迥異。作品末尾處書寫柴丈人(龔賢)的畫說補白,當中「筆要中鋒為第一,惟中鋒乃可以學大家」之語,可見其對運筆的重視。
身為一位書畫的創作者,張光賓著述亦頗豐,不僅自撰「草書結字口訣」闡述草書的寫法原則,同時編寫有《中華書法史》、《書法藝術》及《元四大家年表》等書籍。本次紀念展預計於七月十五日正式落幕,但昔人懿範仍將永存於藝林。

 
全文請見《大觀》2022年7月號第15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