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東漢 廡殿頂陶樓(右)東漢 「歹人青□」銘文三合院重簷陶樓

廣西建築明器

文∣鄭椀予 圖/攝影∣香港歷史博物館

明器為古代專為殉葬,仿照各種實物製成的象徵性陪葬品,《禮記.檀弓上》道:「夫明器,鬼器也。」又因這類陶質模型只供殉葬而不實際使用,故又有「人器實,鬼器虛」的說法。仿照現世建築而製的模型,則早於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就曾出現,但用途不明;至漢代出土了大量用作陪葬使用的陶質建築明器與生活用具,其中尤以陶製屋樓與倉、灶、井、廁,構成漢代隨葬文物的一大特點。

而廣西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後設立郡縣,至漢代有大批中原人士遷徒嶺南,「與越雜處」,朝廷並派官吏進駐,建立嚴密的政治秩序與生產關係,嶺南民族因而引進了漢族的文化與生產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手工業也脫離農業迅速興起而獨立發展。由廣西漢墓出土的陪葬品可看出漢代厚葬之風的盛行,其中大量使用陶製模型與陶瓷用品,也反映了廣西製陶業在漢代已具有相當規模。

香港歷史博物館自即日起至九月十五日舉行「甌駱漢風:廣西古代陶製明器」展覽,透過廣西出土的陶屋、陶倉、陶井等建築模型,重現二千多年前廣西民居的建築形態及生活面貌。是次展覽年代跨越西漢到南朝,反映漢越文化在嶺南融合過程中之文化、農業、科技等各式樣態。

漢代喪葬觀與建築明器的形成

漢代之所以會成為陶質建築明器大量出土的重要年代,當時的喪葬觀念有很大的影響。漢初,儒學思想統治了整個社會,提倡「以孝治天下」、「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社會上更將葬禮的厚重程度視為事親至孝與否的衡量尺度,而出現了「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的現象,為了讓亡者墓中生活能與生前一樣,許多王公貴族死後往往將大批他們生前所用,不論是衣、食、住、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物品一同下葬,祈盼亡者升天後仍能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

到了西漢中期,厚葬之風漸衰,舊式銅、木、鉛質實用隨葬禮器逐漸減少以至絕跡,而出現了展現墓主生前居住環境的陶質模型及各種非實際使用的生活用具模型,有時也帶有些宴樂、庖廚等人偶以陪侍墓主,使得漢代陶質明器種類發展愈形完善。其中又可分類為建築明器、交通明器與生活用具明器三大類。建築明器約出現於東漢中期墓葬,包括院落、樓榭、作坊、灶、井、廁、圈等,它們多半與農業生產活動有關。這些替代陽世間居住、生活用器的種種設想,除基於為亡者厚葬的考量外,更重要的可能是為生者利益著想,即希望亡者能安心待在墓中的地下世界,不要重回人間作祟。

 
全文請見《大觀》2014年9月號第60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