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陶象 石家河文化 (右)彩陶單耳大杯 大溪文化

八里左岸・再現史前遺跡

文∣王明玉 圖/攝影∣湖北省博物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城濠內的故事」特展介紹

十三行博物館今夏再度與湖北省博物館攜手合作,展出長江中游距今八千五百∼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先後經歷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四個階段,地理範圍以今日湖北宜都為主,另包含部分重慶、河南、湖南等地,是中原之外另一段文明的起源。時至今日,長江上、中游流域仍留有高低不一的梯形緩坡,據考古學家推測,九成以上是當時防範長江氾濫所修築的城牆,此次展覽便取名「城濠內的故事」,訴說城內聚落遺跡的點滴。

故事的開始
一件出土於宜都枝城的大型陶釜,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據學者考證,該件陶器距今約八∼七千年前,是湖北地區出土年代最早的陶器,屬於城背溪文化(距今8500∼7000年),該文化也是湖北省境內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一般普遍認為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大突破,該件陶釜質地粗糙、造形稚拙,為早期陶器的樣貌。城背溪文化所出土的陶器,在技術上以「泥片貼塑法」為主,紋飾以繩紋為多。城背溪文化另一件代表性文物是「太陽神石刻」,一九九八年考古團隊在湖北秭歸縣東門採集到此物,石雕上頭清楚可見拙趣的人物造型,其頭頂上方有近似太陽的圖像,似乎說明著城背溪文化對滋養大地的太陽有所崇拜。由游牧採集轉向定居農業是新石器文化的另一個特色,因而不少早期農業文明也都出現類似太陽神崇拜的現象。不過有學者認為,該文物由採集而來,原始地層是否真為城背溪所有,應持保留的態度。儘管如此,太陽神石刻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居民的生活
生活於長江流域的先民們,配合自然環境修築城濠、栽植稻作,穩定的生活使工藝技術越加純熟,稍晚的大溪文化(距今約6500∼5100年)已出現彩陶,諸多陶器底部還有抽象的刻劃符號,可能用以傳達某種概念,也有人認為是象形文字的先聲。彩陶單耳大杯是大溪文化晚期的文物,造型現代,為早期少見有耳杯器,上頭彩陶紋樣,近似同時期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也說明其文化養分的來源。

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100∼4500年)在大溪文化的基礎上發展,有大批的城濠聚落。從出土的墓葬顯示,當時普遍以仰身直肢葬為主,不同墓主人的陪葬品數量差異懸殊,社會分化顯著。薄如蛋殼的蛋殼陶,更意味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專司其職的陶工,精益求精地在技術、美感上尋求突破。蛋殼陶雙腹罐質地輕、胎壁薄,是需要相當高的工藝技術才得以完成的作品,其雙腹器的形制亦是屈家嶺文化的典型器形之一,該物出土於墓葬之中,顯示墓主人的身分應非尋常。此外,彩陶紡輪亦是屈家嶺文化的特色文物,它已在實用功能之外,增添著美感的設計,以紡輪中軸為中心,作螺旋或對稱的紋飾,旋轉時便交織出動感的紋樣。

 
全文請見《大觀》2014年8月號第59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