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巡閱北洋海防圖 局部 故宮典藏

巡閱北洋海防圖

文∣鄭椀予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醇親王奕譞(1840∼1891)就任新成立的海軍衙門之海軍大臣,隨即奉慈禧太后懿旨,第一次進行清代有史以來最盛大的海軍校閱活動,故宮「順風相送」展場中,即有一幅以描繪這次海軍校閱出航過程情況的巨幅畫作〈巡閱北洋海防圖〉。

海軍衙軍

海軍衙門,為集結當時所有中國重要海軍資源所成立,為中國海軍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清廷原本先成立北洋艦隊,後組織擴大,仿效歐洲各國成立海軍衙門,以現代概念來說即為海軍部,因此海軍衙門的成立,標誌著清廷經營現代海軍的成果展現。

海軍衙軍的組織,由當時北京一個舊衙門「神機營」改造而來。神機營由明成祖成立,原為專門管理火炮火器的部門。但因永樂皇帝長期將北京當作行寨,導致「神機營」轉變為部隊功能存續。清末這個單位又一變成鍊鋼廠,實際作用不大,於是就將神機營組織改造為海軍衙門。而這個重要單位的負責主管,則非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莫屬。因此四月十一日卯時,醇親王即搭乘了本幅畫作中的「海晏」輪船航至山東渤海,進行海軍衙門成立後的第一次海上閱兵。海晏輪抵達渤海後所欲校閱的北洋水師與南洋水師,在〈巡閱北洋海防圖〉中卻只在題詩下方畫了一艘小小的鐵甲艦,但於其參謀周馥所記錄編纂的《醇賢親王巡閱北洋海防日記》中,卻記載了奕譞於巡閱北洋海防過程中的每日行程,再與這幅〈巡閱北洋海防圖〉對照,可以發現不少巧妙的政治安排在其中。

海晏輪

「海晏」輪原為美商旗昌公司海輪,後由清廷招商局購併旗昌公司時納入船隊。原名「盛京」,並非戰船,總長至少較同安船類型的古帆船大上一倍,載重二八○○噸,航速十二節,載客二八一人,造價二萬五千兩。船名「海晏」的寓意正如「河清海晏」,意指海上平靜無波,在古代是一種顯示政治清明的祥瑞,喻示天下太平。除卻本次巡閱北洋海防擔任奕譞座艦,海晏輪在清末歷史中也活躍了很長一段時期,自一八七四年在江南造船廠建造完工,至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自沉於阻塞航道為止,共存在了六十三年,期間也參與了不少重要的中國近代史片段。

一八八四年,劉銘傳(1836∼1896)在中法戰爭期間自上海祕密搭乘本輪,突破法國艦隊封鎖來台上任;甲午戰爭時本輪被徵為運兵船,搭載直隸提督葉志超(1838∼1901)部隊登陸朝鮮仁川;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簽定,中日議和使團成員之一,李鴻章之子李經方(1855∼1934)搭乘本輪來臺辦理割臺事務,在船上與日本代表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1858∼1927)戊戌政變失敗後離開中國,也是搭乘本輪出逃,在不少文獻或攝影檔案資料中均可見到海晏輪身影,為清末重要的輪船之一。

 
全文請見《大觀》2013年7月號第4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