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宋 緙絲富貴長春 故宮典藏
 
緙絲──織品中絢爛的奇葩
文∣胡櫨文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國立故宮博物院

緙絲是中國非常特殊的織品品類,其獨特的製作技法造就作品別樹一格的風格。緙,音「克」,據〈玉篇〉與〈廣韻〉解作「織緯」,即「織物的橫線」。在古籍記載中,「緙」往往又寫作「刻」、「克」或「剋」,因而產生混淆;這可能是一般大眾不識「緙」字、假借他字記錄的結果。明代汪汲著〈事物原會〉引〈名義考〉言「剋、克、刻三字皆讀此音。緙絲之緙當作『緙』是也。」可知應當使用「緙」字為佳。所謂緙絲是指用「通經斷緯」──即所謂綴織法──織成的絲織品。一般的織品在織造時通常以「通經通緯」的方式製成,它們的經線、緯線都會貫穿整件織物,緙絲不同於一般之處便在於其緯線隨著織品顏色的需要而換置,造成更多變的色彩效果。〈松漠紀聞〉嘗言「以五色絲成袍,名曰剋絲,甚華麗」,說明由於緙絲色彩斑斕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這與其技法的特質密切相關。製作緙絲的簡要步驟如下:首先,工匠會將經線固定於木織機上,再依照底稿的畫樣於經線上描繪圖案;接著根據圖案的色彩需求,把不同顏色的色線置入織造使用的梭槽內;最後以裝有不同顏色的梭槽來回穿梭於經線間,按經線上的圖示堆疊出絢麗的圖案。由於緙絲可不斷更換緯線,所表現的花紋並不像一般織物那樣規律、重複,反倒呈現出與繪畫相近的效果,這也使其發展更為多元,且與中國繪畫有更密切的互動。

關於緙絲的起源可從更早期類似技法緙毛談起。埃及、印加以及中國早期分別皆發現緙毛織品,即一種以通經斷緯的緙織方法織出花紋的毛織物;然而,以綴織法製作絲織品的「緙絲」則僅見於中國,是一種深具中國特色的織造技法,這種技法後來也影響了其他的文明。中國考古發現的緙絲作品最早可溯及唐代,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此外,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亦曾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以及新疆古墓中發現唐代緙絲殘片。傳世作品中則以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唐代緙絲最具代表性。現所見唐代緙絲作品的表現尚較簡易,並未發展出複雜的表現,緙絲盛行且蓬勃發展、運用乃始於宋。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5年5月號第6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