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敲花山水人物紋銀名片盒(左) 鷸蚌相爭玉佩(中) 點翠嵌寶石珍珠蝠蝶花卉鈿子(右)

香港藝術館藏中國佩飾展

文∣香港藝術館 圖/攝影∣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推出「珠翠瑩輝」展,展出約一百七十件館藏中國古代佩飾,種類繁多,包括冠飾、髮飾、項飾、腰帶飾、荷包、香囊、鼻煙壺等,中國古代精湛的裝飾工藝技法如點翠、鑲嵌、鏤絲、雕刻、刺繡等盡在其中,亦可見到蘊含各種吉祥寓意的花卉動物紋飾。這些匠心獨運的飾物,表現出美感的追求及福壽祥瑞的祈願,而飾物穿戴的規定和場合,與固有的傳統禮制、倫理環環相扣,可從中側看中國文明及文化發展的進程。

從考古發掘中可知,遠古時代的中國先民已懂得製造漂亮的飾物。如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距今約二萬年前)的遺址中,已發現貝殼、獸骨、獸齒及石材等打磨穿孔製成的串飾。及至新石器時代後期到商、周(約公元前十六世紀∼前二五六)期間,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組織的進步,服飾的種類和功能漸趨繁複。先民無論在頭髮、耳垂、頸項、衣襟、手腕、手臂以至於腳踝,都戴上多姿多彩的佩飾──如頭飾包括了高冠、頭巾、羽毛冠飾,髮飾有櫛(固定髻型兼裝飾的梳子)、簪、步搖(綴有墜飾的髮簪或冠),耳垂飾則有各式耳璫、耳環、耳墜,還有項鏈、指環、手鐲、臂飾等。

明代百科事典《天工開物》中說:「人物相麗,貴賤有章」,其實中國古代自周以降已有一套嚴謹的冠服制度,而且與中國傳統的禮儀不可分割。長幼輩分、官吏階級和社會地位均以特定的冠服識別;在不同場合,例如節慶或祭祀,衣著打扮及各項裝飾品亦要跟隨嚴格的規定。例如漢代官員腰間繫有印綬(官印上的縧帶),綬的顏色即表示官階;宋代官員所佩的魚符及魚袋,質料表示官員以往的功績;金代女真族的民間婦女不可佩珠翠鈿花,命婦亦不可用日、月及龍紋飾;清宮滿族女子的頭飾、髮飾,其材質、金片數目和珍珠行數均反映地位高低,更不可仿漢人佩戴一對耳墜飾。

冠服佩飾亦隨社會及文化發展不斷演變。笄、簪等器物用作固定髮髻和冠,自新石器時代已有大量出土,皆為單股。至南北朝時,為支撐婦女頭上愈梳愈高闊的髮型,出現了一端分岔的釵。裝飾愈來愈華麗的步搖冠配合耳璫,則成為日後鳳冠的雛型。由絲帛腰帶發展而來的歷朝官服革帶,所用的材質和其上的裝飾除標示官階,不同時代亦有不同偏好,如宋人認為黃金歷百煉不變,故以金帶為上,明代則以玉帶為重。

 
全文請見《大觀》2010年2月號第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