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喜馬拉雅山與智慧神 水墨設色、宣紙 142.5×366.3cm 1986 私人收藏

「李義弘:回顧展」展覽報導

文∣楊智凱 圖/攝影∣臺北市立美術館

作為臺灣藝壇中水墨創作的標誌性代表,李義弘(1941∼)於幼年就展現出在書畫領域的過人天賦,初中、高中皆以水墨競賽首獎的優異成績脫穎而出,進入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國立藝專」,即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時則師從傅狷夫、王壯為、高一峰等前輩名家的指導,畢業後拜入江兆申門下,奠立筆墨技法的深厚基礎。從求學階段至身為全職畫家後的過程,李義弘歷經現代主義的洗禮、本土思潮的啟蒙,亦見證攝影技術的興起,為其書畫創作積累出多元的表現面向與濃郁的人文意涵。
臺北市立美術館此次由王嘉驥策劃的「李義弘:回顧展」,囊括其自一九六六年國立藝專時期至今年為是展所繪製的新作品,時間跨幅長達五十五年,展件共計一百件(套)。當中不乏鴻篇鉅製之作,如近五公尺高的〈陽明山二子坪〉及畫心逾廿五公尺的〈玉山行〉,展現出李義弘的構思能力與筆墨技巧。此次展覽,透過時序將觀覽動線作為區分,突顯李義弘於不同時期對各種題材與各地山水景色的刻畫外,概念上則梳理出「造景」和「寫景」兩大脈絡,以體現出作品中「想像」與「再現」的思維。
回溯李義弘的創作歷程,其自幼便傾心於視覺藝術,並在一九六三年考入國立藝專美術組國畫科就讀。此時正值臺灣現代繪畫運動發展之際,李義弘躬逢其盛。在其一九六五年畢業展的作品中,兼以水墨繪畫與糊貼的手法,表現出山河舟楫的意象,便可窺見受到當時藝壇思潮的影響。此作雖已佚失,但圖像仍可見於出版文獻的著錄中。據載,李義弘在此階段不僅曾前往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旁聽,更曾參與「五月」和「東方」的相關聚會。
此次展件中,年代最早的為創作於一九六六年的〈阿里山紀遊〉,近景圖繪數名登山客在巨樹聳立的山階步道中前行,人物雖僅用墨色著影,但隱約可見其身著時裝的樣貌,姿態生動鮮明。對照畫面左下處「民國五十五年四月遊阿里山。六月寫此為念。李義弘」的題款,可知這是其實際行旅後的創作。在雲煙夾繞的遠景中,山巒高聳於畫面頂部,對照人物的縮影,狹長的立軸形式更顯氣勢磅礡。此作在畫面布局上可見承續古典繪畫的章法,然就墨色渲染的運用,則較為恣肆灑脫,或可略窺其於國立藝專求學階段的成果。
論及師承,拜入江兆申門下更是探究李義弘作品時所絕不可忽略的經歷。從淵源上而論,江派可上溯至渡海來臺的溥心畬為宗,著重對古典詩、書、畫的吸收,在長時間的薰陶下,尤可見其文化底蘊之濃厚。李義弘曾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與南港靈漚館向江兆申習藝,除去其於創作上的言行身教外,更曾陪同其於各地山水行旅,師徒亦於觀覽景致之際,就繪畫上互有討論。
李義弘約於一九七○年代左右正式求教於江兆申,然在此前即已透過出版品心追手摹。展覽作品中繪製於一九六九年的〈夏木雲起〉,創作時應尚未正式拜入江門,但已見江氏一脈的清勁風格。此作畫面可粗略劃分為近遠景相對的構圖,但筆法顯然已與〈阿里山紀遊〉迥異。前景土坡上林木儼然,以雙鉤繪製藏根枝幹,雜以三角夾葉、介字點葉以及渲染等多重手法,突顯出茂盛繁密的植被樣貌。遠景山石肌理中稜線的筆意,可窺見江兆申的特色。日後不乏能於書畫作品或行旅攝影中看到師徒兩人的互動,江兆申不僅曾於李義弘的作品上添筆,又如在展件〈觀復山莊〉中「作畫貴取古人為我用,而不用於古人。義弘此幅庶幾近之。筆墨能於繁亂中求其齊整,構景能於大塊中求其參差,故不板不滯。兆申書之」的題跋,足見其對李義弘繪畫筆墨的肯定。
中國文學與繪畫的精粹,亦是李義弘創作上師法與取材的泉源。據載,其便是憑藉畫作〈赤壁賦〉(現已失佚)榮獲一九八三年的吳三連文藝獎。此次展覽作品中,有多件演繹自傳統經典的畫作,如以東晉王羲之蘭亭雅集典故發揮的「曲水流觴」系列作品,亦有轉化自古典文學而衍生的〈畫李白春夜宴桃李園〉、〈畫歐陽修醉翁亭記〉。又如聯作形式的《四季詩意》、《四時山水》,透過遙想古人的感懷景致,繪之成圖,並於其上題寫古文,圖像意藴從而古意盎然。
臺灣自一九七○年代退出聯合國及相繼與日本、美國斷交後,政治與文化環境面臨劇變,藝壇上的鄉土運動亦因此興起。約莫在此時,李義弘作品中涉及對臺灣土地的描寫益加深切。雖在此前便有〈阿里山紀遊〉或是以谷關附近景點為內容的〈觀復山莊〉等作品,然在構圖上,臺灣的地域性特點仍未非常明顯。然在一九七八年所繪製的〈臺南孔廟〉中,不僅突出了本土的意象,在選材取景與畫面呈現中,也已頗具個人獨特的風格面貌。

 
全文請見《大觀》2022年6月號第15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