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演奏者謝幕

浙博舉行國際古琴研討會與館藏古琴演奏會

文∣陳亞萍 圖/攝影∣高玲

浙江省博物館於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十九日舉行的「二○一○中國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與「鳳凰和鳴—浙江省博物館藏唐代雷琴演奏會」已圓滿落幕,此為近年少見的文物研討會,吸引許多中國博物館文物部門重量級人士出席。

十八日的古琴研討會在浙博武林館區三樓報告廳召開。與會者有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浙博館長陳浩和副館長許洪流,琴學專家學者吳釗、成公亮等,以及中國藏琴豐富的博物館代表共四十餘人。此次主題有三,為「中國古琴文化研究」、「古琴的保護與利用」和「楊宗稷與近代琴學」。館藏古琴如何保護與利用成為研討會討論的重點,為以古琴為代表的館藏樂器類文物保護和利用提出新的模式和思路。研討會共收集大陸、香港、台灣、美國、加拿大等專家學者論文四十餘篇。透過此次研討會,相互交流資訊,亦為浙博三年內將舉辦的唐宋古琴大展作準備。

第一場研討會,主題:中國古琴文化研究,主持人:蘇思棣。

一•上海民族樂團龔一-館藏古琴的應用:龔一認為館藏古琴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形成定制,邀請琴人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由博物館主辦,以雅集的形式,將博物館館藏古琴從「死琴」變成「活琴」。

二•香港大學楊元錚-關於「安陽明器五琴」:
論文回溯了琴缽子發現與收藏的狀況,總結諸家之言:因為外形類似古琴,而多從古琴的器形演變上對此關注,對器物的真正功能並未探討。作者認為所謂的琴缽子,有可能是銘刻祖先名字的神牌,具禮器功能。

三•美國唐世璋-古琴採用傳統真絲弦相對現代鋼,絲弦在音調和音色差別上之科學鑑證(A 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 the different tonal colors produced by silk strings and metal strings on a guqin)。

四•香港德愔琴社蘇思棣-琴心千里繫漁樵:
蔡德允《愔愔室琴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二○○○)卷二載有〈漁樵問答〉一曲,註明為舞胎仙館藏本,亦即楊時百《琴學叢書》本,平居課琴亦用此版本,蔡氏門人所習彈或課徒之〈漁樵問答〉當亦為此版本,但此版實源自楊時百學生彭祉卿。

現今常見譜本刊有此版〈漁樵問答〉者,除了《琴學叢書》尚有《古琴曲集》第二集、《愔愔室琴譜》;錄音出版者則有楊時百弟子關仲航、沈草農、蔡德允、蔡德允弟子劉楚華、謝俊仁、蘇思棣。傳統琴人重視口授心傳,認為直接模仿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條件許可時,都選擇以對彈方式授琴。

 
全文請見《大觀》2011年1月號第1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