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明 黃龍織錦
 
貝錦斐成・百瑞爭春
文∣謝蔆霠 圖/攝影∣國立歷史博物館、本刊資料室

因應年節歲時,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百瑞爭春—館藏織繡文物展」,將展出至三月十六日。展品以清代織繡文物為主,清織繡品的製造以江南織造局最負盛名,生產的絲線多採用礦、植物顏料染色,所製成的織繡文物,在良好的保存下,至今色澤依然如新。策展人黃璧珍於典藏千餘件的珍貴織繡品中,挑選廿件富祥瑞喜氣者展出,包括人物仙佛、龍鳳、雙獅、瑞鶴、纏枝蓮花、牡丹等等,展件不多但精品盡出,値得民眾親臨細賞。

江南織造局
明清時期,宮廷在江寧(今南京)、蘇州和杭州三處設立辦事處,主要管理各地紡織事物,負責供給朝廷使用的織繡品,管理各個級別從業人員的工作和生產、社會秩序、徵收稅業務等,名曰「江南三織造」。其形式相當於現在的國營工廠,包括管理人員、各種花費、盈利和虧損都由國家負責。

據楊玲研究,明代政府即特別注重桑棉的養殖與栽種,帶動了絲綢生產的發展,統治階層對絲織品的巨量消費,更驅使蠶桑生產和織造技術的改良進步,使得有數千年歷史的絲織生產得到空前繁榮。在絲織生產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官營絲織業,北京和南京設有內織染局,地方亦設織染機構,以蘇州和杭州織染局規模較大而著名。民營絲織業中也出現具規模的手工業工場,機戶常常擁有幾十張織機,「以此起家,富致萬金」。清代桑棉的種植也成為農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事業,衣食與賦稅多仰賴桑棉的種植與加工,而有浙江「蠶利十倍於耕」,江蘇「環太湖諸山,鄉人比戶蠶桑為務」的景況。

江南三織造是清宮御用的三大絲織中心,「在京有內織染局,在外江寧、蘇州、杭州有織造局」。宮廷帝后服飾所用的「上用」緞匹由內織染局和江寧局織造,而官府王公賞用緞匹由蘇、杭生產。清代官營織造的生產規模、紡織機具與工匠人數都比明代顯著增加,如蘇州織造局擁有的織機由明代的一七二張,增加到八百張,織工多達兩千多人,但官營絲織業在清中後期的絲織生產中,其主導地位已逐漸為民營絲織業所取代。由於匠籍制的廢除以及清初限制私人織機規定的解禁,使蘇、杭、南京等地的民營絲織業迅速發展。乾嘉之際,南京民營織機已超過三萬張,也出現了織機近千,工人數以千計的大型私人絲織工廠,而當時江南三織造的織機總數不過兩千張,因而官營與民營絲織業走向互為依託、補充的關係。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4年3月號第5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