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高劍父 雪山旅行圖
 
論嶺南畫派的技法與功能
文∣司徒元傑 圖/攝影∣香港藝術館

中國繪畫踏入廿世紀,面對西方思潮的強大衝擊,普遍被認為落後而必須作出改革;藝術家致力向外學習,並希望透過融合中西以求改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胸懷改革抱負的畫家如徐悲鴻(1895∼1953)、劉海粟(1896∼1994)、林風眠(1900∼1991)約於一九二○年代遠赴法國,正是這大潮流的重要推動者,對日後中國畫壇影響深遠。但在此之前,已有高劍父(1879∼1951)、高奇峰(1889∼1933)兄弟與陳樹人(1884∼1948),更早於一九○○年代便先後往日本學習藝術。他們參考了日本繪畫成功進行東西融和的經驗,並作為學習楷模,建立了嶺南畫派。

中國藝術史對於畫派的界定和命名,多以地域名稱作標示,如浙派、新安畫派、松江畫派、上海畫派、嶺南畫派等。地區畫家和藝術群體因應相近的藝術理念、審美情趣和風格技法等因素,自覺或不自覺地凝聚成一流派,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又多依靠一些代表畫家的主導和推動,特別是他們的藝術思想和創作。嶺南畫派發展於廿世紀初,主要活躍在中國廣東省的廣州和香港。廣東位處南方沿海地區,是接觸海外風氣的前線,在近代歷史中佔有極重要地位,政治上產生了孫中山(1866∼1925)等革命人物,主張吸納外國先進思想以求改革國家。藝術上亦出現了向海外學習、改良傳統、致力溝通中外思潮的先行者。鄭錦(1883∼1959)早至一八九六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創辦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並任第一屆校長;而同是廣東人的林風眠留法歸國後,被委任成立杭州國立藝術院。

有別於大部份畫派的形成過程,除了藝術本身因素之外,嶺南畫派與民國初期的政治和社會狀況息息相關;畫家秉持強烈的改革意識回應孫中山所倡導的民生主義。領袖高劍父指出廣東地區的繪畫發展應當隨時代演進,清楚宣示:「我們中華民國的革命政府,尤其廣東為革命策源地,是應該要變化的、革命的、時代的、個性的、創作的,且要打破以往貴族式的,要大眾化的,不是專供享樂的人玩賞與裝飾的、專有的。」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5年4月號第6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