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清 顧繡三酸圖鏡片 / 東晉 王羲之 秋月帖頁(淳化閣帖「最善本」)

上海博物館舉辦「江南文化藝術展」

文∣谷嫻子 圖/攝影∣谷嫻子


江南,在今日的想像中,是煙柳畫橋、杏花春雨;是梅雨綠潭、釣臺春晝,意味著悠久、秀潤、精緻、富庶等諸多美好。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辦「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在呈現江南藝術、回顧江南歷史的基礎上,聚焦江南文化發展中文秀、詩性、責任、精緻、開放等關鍵字。是展獲二○一九年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重點項目資助,得到包括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總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等十五家文博單位的支援。「江南文化藝術展」精選代表性藝術品一九七件(組),以清代王翬等人的〈康熙南巡圖(粉本)〉領銜,突出江南的重要地位,後接五大單元,分別表現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基調、安禮樂儀又曠達灑脫的江南性情、治平濟世與明德修身的江南人物、陽春白雪與市井浮生的江南風尚、抱誠守真又開放相容的江南器度。

第一單元簡要回顧江南發展歷史,通過「溯本尋蹤」、「衣冠南渡」、「斯文在茲」三個小主題,講述江南民風從尚勇到崇文的轉變。先秦時期, 江南「土壤卑濕, 丈夫早夭」,並不宜居。然而考古發現證明,早在史前,江南農業、漁業、畜業等都已有所發展,人民也具有一定的審美水準和藝術創造力。展品中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骨耜(圖一)和馬家濱文化時期的家豬陶塑正是江南史前農業、畜業發展的縮影,也是江南先民用智慧改造自然的實證。至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相繼稱霸,江南漸有崛起之勢。吳越爭霸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而吳越時人善於鑄造青銅器,以劍、矛、戈等兵器為主。展品中有一件春秋晚期〈吳王光戈〉,銘文中的「大王光」即《史記•吳太伯世家》中的「公子光」,也就是夫差之父吳王闔閭。另有一件戰國早期的越王〈「者旨於睗」劍〉(圖二),銘文中的「者旨於睗」即越王勾踐的兒子。目前學界基本公認,江南文化主要源自吳越文化,而狹義的吳越文化就是指春秋、戰國時代吳、越立國所創造的文化。總體來看,在中國文化史上,直到六朝前期,江南典型民風都偏於尚勇。

 
全文請見《大觀》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