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清 廣繡八仙祝壽十一條屏風 廣東省博物館藏

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

文∣廣東省博物館 圖/攝影∣廣東省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目前正舉辦「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特展,是展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並由廣東省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澳門博物館聯合承辦。首站已於廣東省博物館展出,之後將在香港和澳門兩地巡展。
觀眾可以透過來自三家博物館一六六組共二一一件外銷畫、絲綢布匹、手繪絲綢、家居用品、服裝飾品等重要展品,了解明、清兩代外銷絲綢的重要性,追溯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深厚歷史淵源,剖析三地如何透過海上絲綢之路聯繫世界各地,以及探討中國文化和藝術對世界的影響。
本次展覽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灣區舊貌」,通過一系列古地圖和描繪粵港澳三地港口風光歷史繪畫還原十六世紀∼十九世紀中前葉粵港澳三地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樞紐地位。第二部分「絲綢外銷」是展覽的主體和重點,從絲綢生產織造流程到不同製作工藝的外銷絲綢精品,展現中國絲綢在西方上流社會的風靡和追捧。第三部分「世界變局」講述絲綢外銷對世界和中國產生的影響。絲綢在中國對外交往的舞臺上曾經流光溢彩、熠熠生輝,也曾歷經坎坷,飽受磨難。第四部分「今日灣區」講述絲綢刺繡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為塑造、豐富灣區的文化內涵。
〈澳門一景〉約作於一六六五年,香港藝術館藏。約翰•紐荷芙(Johan Nieuhof,1618∼1672)於一六五五至一六五七年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團前往中國,並將沿途所見事物記載下來,其後被輯錄成《荷使初訪中國記》,於一六六五年出版。書內的插圖被認為是西方最早接觸中國之圖像。
一八四三年法國派使團來華交涉以求獲得通商便利,法國政府應當地製造業者的建議,特別安排了絲、毛、棉等織品和巴黎奢侈品手工業代表同行,以搜集獲取中國的技術和資訊。毛織品代表娜特莉•洪都(Natalis Rondot,1821∼1900)在遊記中記錄了他們在廣東與澳門的行蹤和採購活動。這張標有「織素縀」的〈製絲圖稿本〉是娜特莉購自中國畫家庭呱的繪畫,畫中織機線條結構清晰,整體構圖合理,充份掌握了空間透視感。庭呱(Tingqua),名關聯昌,林呱之弟,活躍於一八四○年代∼一八七○年代,是廣州知名的外銷水彩畫師。
清〈大紅蝴蝶花廣緞〉,廣緞又稱花緞,其色彩豐富熱烈,圖案以小巧細碎的滿地花卉為主。此匹面料以紅緞為地,用繁密的蝴蝶花卉紋樣裝飾,質地緊密順滑,色澤鮮華亮麗。廣緞既是廣東進奉宮廷的特有貢品,也是風靡歐美的奢侈品。乾隆《廣州府志》載:「粵緞之質密而勻,其色鮮華,光輝滑澤,然必吳蠶之絲所織,若本土之絲,則黯然無光,色亦不顯,止可行於粵境,遠賈所不取」;「粵紗,金陵蘇杭皆不及,然亦用吳絲,方得光滑,不退色,不沾塵,縐折易直,故廣紗甲於天下,緞次之。以土絲織者,謂之絲紗,價亦賤」。又如清〈黃紗地彩繪花卉紋匹料〉,以黃紗為地,用明亮多彩的礦物顏料繪製纏枝花卉,花卉生動寫實,枝條妙曼舒卷,色彩過渡自然,具有濃郁的洛可可風格。類似風格的手繪絲綢壁紙現留存在位於比利時的一座興建於十八世紀「中國風」的房間內。
清〈廣繡八仙祝壽十一條屏風〉此圍屏一組共十一聯,白緞地彩繡八仙賀壽圖案。居中處尺幅最闊,絲絨繡一壽星老翁,各種祥瑞長壽之意的圖案環繞其間,組成鶴鹿同春、五蝠捧壽的吉祥寓意。壽星圖左右各有四屏,分別繡八仙人物圖案。最外側兩條窄屏,一屏繡太獅少獅圖, 取子嗣昌盛之意;另一屏繡鶴鹿同春,取長壽之意。屏風背後附「廣東彩元字型大小」的廣告單一份,對該繡品的經營者、繡莊地址、繡莊經營繡品的品種以及繡品的去向有詳細記錄。十九世紀〈米色地「寶生昌」款廣繡花鳥紋窗簾〉繡品一對,圖案相近,紋飾相對,一幅春意盎然的自然美景盡顯於繡面之上,繡品下方隱蔽處以棕色絲線斜針繡「寶生昌」三字。

 
全文請見《大觀》2021年3月號第13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