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異魚圖卷 35.4×222.5cm 1861 溫州衍園美術館藏

趙之謙的書畫篆刻藝術

文∣李向陽 圖/攝影∣浙江美術館

趙之謙(1829〜1884),初字益甫,後改字撝叔,號冷君、悲庵、無悶等,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咸豐己未舉人,後三次赴京,四試禮部,皆未考中。四十四歲時,以國史館謄錄議敘知縣分發江西,委分辦省志局差,修《江西通志》。後歷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卒於任上。趙之謙一生命途多舛,卻創造了無比瑰麗的藝術世界。他是晚清一位具有全面修養且有開創之功的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對後世影響深遠。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一生致力著述,於經學、史學、詞章、金石學等,都有卓越的成就,著有《國朝漢學師承續記》、《悲庵居士詩賸》、《悲庵居士文存》、《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章安雜說》、《悲庵賸墨》、《二金蜨堂印存》等,編有《仰視千七百廿九鶴齋叢書》等。
趙之謙的書法成就很高,書風獨樹一幟,是晚清具全面修養且有開創之功的碑學書法大家。趙之謙在給友人的信中曾自述學書的過程及心得,當中提及:「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草本非擅長,行書亦未學過,僅能稿書而已。然生平因學篆始能隸,學隸始能為正書,取法乎上,僅能乎中,此甘苦自知也」。此話當然有自謙的成分,但也大致道出了趙之謙對自己書法的自我評價。
趙之謙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碑,因此「顏底魏面」成為其標誌性的書法風格特徵。趙之謙正書早年受帖學影響,初宗「二王」,後悟「二王之書,傳者皆唐人摹勒」。「今人即據唐人摹勒者稱二王,二王書果如此乎?」,於是轉學顏真卿,也曾取法何紹基,兼及歷代名帖。趙之謙在《章安雜說》中自言「廿歲前,學〈家廟碑〉,日五百字,遍求古帖,皆涉一過」。他在廿二歲時所作楷書〈風流辨雕八言聯〉,結體寬博,用筆厚重,具有濃厚的顏體風格。卅歲後,趙之謙在碑學彌漫的時風影響下,特別是接觸到包世臣的《藝舟雙楫》等碑學著作後,開始逐漸背離已越來越程式化的帖學末流書風。特別是卅五歲到京城之後,與癖嗜金石的胡澍、沈樹鏞、魏錫曾等好友時相往還,搜羅漢魏碑版、六朝題記、泉貨瓦磚,「奇賞疑析,晨夕無間」。使其書風由顏轉魏,接受包世臣「鉤捺抵送,萬毫齊力」的用筆主張,並不斷在實踐中揣摩探索。趙之謙卅七歲致胡培系函中有言:「自來此間,見鄭僖伯所書碑,始悟卷鋒。見張宛鄰書,始悟轉折。見鄧山人真跡百餘種,始悟頓挫。然總不解龍跳虎臥四字,及閻研香來,觀其作字,乃大悟橫豎波磔諸法。閻氏學此已卅年,其訣甚秘,弟雖以片刻竊之,究嫌驟入。但於目前諸家,可無多讓矣。書至此,則與館閣體大背,弟等已無能為役,不妨各行其是」。可見,趙之謙在卅五歲之後,由顏入魏,以帖學筆法的精微流變與碑書結體的奇肆跌宕相結合,破觚為圓,沉著痛快,疏宕俊美,變化多姿,書風為之大變,形成了富有鮮明個性的魏碑書法風格,可謂開創新格,自成一家,正如其自稱的「漢後隋前有此人」。像《梅花道人遺墨•竹卷跋》就是趙之謙典型的「顏底魏面」風貌的作品。阮元在《南北書派論》中說:「唐殷氏、顏氏並以碑版隸楷世傳家學」。趙之謙正是參得顏書兼具碑帖二派之長的精髓,蘊巧於拙,才出落如此勁挺俊秀。在墨色上濃枯相襯,虛實相間,更顯生動活潑,逸態橫生。他自言:「取北宗意向,學南宗法」。在這件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形體點畫上還與何紹基的行草書多有暗合,筆勢縱逸超邁,醇厚有味。
趙之謙篆隸脫胎於鄧石如,參以魏碑體勢,婉轉圓通,更顯得側媚多姿,別具一格。正書起訖乾淨,沉著痛快。四十四歲赴江西謀職後,以北碑方折入篆、隸、楷、行,妍媚流利,婉轉活絡,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章安雜說》中說:「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他崇尚漢學,一生致力於著述,積學深修,書法富有「書卷氣」,他的書法也將清末碑學書風推向新的高峰。沙孟海在《清代書法概說》中談到趙之謙的成就,認為「就書法說,篆隸書剛健婀娜,從鄧石如出,而輕盈灑脫,翩翩如飛,另有一種境界。草書少作,真行書初師顏真卿,後專攻北碑,功夫極深。沉著生動,破觚為圓,是其獨特的本領……與趙之謙同時一批寫北碑的人,都不如趙之謙出色」。
趙之謙以金石入畫,題材廣泛,敢畫前人所未畫,畫風古麗,開前海派之先河。他的寫意花卉畫受到明代徐渭、陳淳、沈小霞、周之冕、陸治,清代八大山人、石濤、王武、惲南田、李鱓、李方膺、姚燮等前賢影響。
趙之謙在金石學上的深厚造詣,明顯浸潤了他的繪畫氣質。在筆法上,他以北碑書法入畫,「渾厚奇古,得金石之氣」(黃賓虹語)。趙之謙四十四歲所作〈墨松圖〉上曾題跋:「以篆隸書法畫古松,古人多有之,茲更間以草法」。因此,趙之謙的繪畫用筆既有沉厚重拙之碑味,又間雜草書用筆之靈動灑脫,內蘊剛健之骨,外顯婀娜之姿。正如吳昌碩在七十四歲所作〈歲朝清供圖〉題跋中所說:「昨見趙無悶為鄭齋沈君畫歲朝清供,筆墨古穆,神采欲飛,雖古人無是鬱勃縱橫之趣」。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2月號第17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