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白地藍彩鹿鶴紋雙繫鼓腹瓶 / 勒娜淺灘沉船運載的青花橢圓形蓋盒及鴛鴦形水注

「萬國同風─全球化浪潮中的明清外銷瓷」特展導賞

文∣王冠宇 圖/攝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現正舉行「萬國同風—全球化浪潮中的明清外銷瓷」特展,遴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以下簡稱「文物館」)館藏及重要公私珍藏逾四百件(套)貿易瓷器及相關文物,回顧明清時期中歐海上瓷器貿易的歷史。展覽分為「東方奇遇」、「繁會瓷國」、「瓷器製運」、「泛海逐波」、「萬國風尚」及「瓷韻悠長」六個單元,以實物展示配合文獻記載、歷史圖像,重構瓷器由設計生產、運輸貿易,到進入海外市場發揮不同功能的進程。旨在引領觀眾穿越時空,重回明清瓷器風靡全球的輝煌歷史,理解中國瓷器對世界製瓷業發展的重要影響。
十六世紀以來,進入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國家陸續東來,打破地域隔閡,將大明帝國捲入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富饒的物產、工藝精湛的日用及藝術品,迅速得到世界市場的喜愛與追逐,躍升為熱銷全球的國際商品,亦成為歐洲人拓展東方貿易的動力。當中最受珍視者,包括絲綢、瓷器、漆器以及茶葉等,不勝枚舉。
瓷器,作為明帝國特有物產,初抵歐陸便風靡各地,其潔淨瑩亮、輕薄耐用、不易磨蝕等特質,以及神秘的東方韻味,受到皇室、貴族乃至宗教領袖的熱烈追捧。全球市場的急劇擴張,促使活躍於貿易的各國商人積極參與瓷器設計、生產、運輸及銷售等環節,以賺取高額利潤。多元的推動者及其背後目標市場的不同要求,使明清時期中國外銷瓷器的產地、類型及裝飾風格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與蓬勃生機。踏入黃金時代的瓷器貿易,曾掀起全球商業利益的浪潮。
十五世紀末,葡萄牙探險家循著新開闢的好望角航路,第一次到達東非沿岸,並由此開啟對東方海上航線的探索。船隊帶回的東方物產,掀起歐洲皇室貴冑嚮往亞洲財富以及神秘中國的新熱潮,驅使葡萄牙人積極東進,終於明正德八年(1513)抵達中國沿海。其時,明朝官方主持的朝貢貿易走向衰落,私人貿易迅速發展,中國瓷器的出口再成規模。暢銷亞洲市場的景德鎮瓷器成為東來葡萄牙人最初接觸的主要類型,亦成為葡萄牙及歐洲皇室貴族用以彰顯身分和財富的重要媒介。
明弘治時期(1500年前後)沉沒於菲律賓巴拉望省西北海岸附近的貨船勒娜淺灘號(Lena Shoal Junk),為我們展示了此時期中國外銷瓷器的基本面貌。這類瓷器是葡萄牙人初來東方時所接觸的主要類型。展覽以沉船資料為重要參考,遴選此時期中國外銷瓷器的典型實例,為觀眾還原出東西方相遇時,歐洲探險者所感受到的驚豔(圖一、圖二)。
十六世紀早中期,葡萄牙皇室顯貴首次訂製中國瓷器,開啟了東西半球在瓷器生產與消費間的直接互動,瓷器貿易的全球化時代到來。此時入口歐洲的中國瓷器十分珍貴,訂製瓷器更加寥若晨星,傳世不足四十件,主要為葡萄牙王室權貴、宗教團體及活躍於東方的商人訂製。當中引人注目的一組,為十件皆帶有相同倒置葡萄牙銘文的青花玉壺春瓶。本展中有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鹿鶴同春紋樣玉壺春瓶(圖三)。訂製者惹爾日.歐維士為葡萄牙權貴、活躍於東方的商人及作家,訂製瓷瓶用以饋贈中東及歐洲的王室顯貴,鞏固其經營海上貿易的關係網路。
葡萄牙人東來初期,以馬六甲及中國沿海離島為主要據點,積極經營中國與亞洲各地的轉口貿易。廣東臺山上川島發現與惹爾日.歐維士瓶相似銘文的訂製瓷器殘片(圖四),並出土大量景德鎮青花及五彩瓷器碎片,年代主要集中於明嘉靖時期(1522〜1566),證明此地是早期中葡互動、訂製瓷器的關鍵地點之一。
一五七五年至一五八七年,義大利麥第奇家族在佛羅倫斯近郊的瓷窯,以當時入口的中國瓷器為原型,仿燒軟質瓷器以饋贈歐洲王室、權貴,至今有約五十件傳世。當中,收藏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的一件繪有松樹、鹿鶴紋樣的鼓腹瓶(圖五),屬麥第奇家族贈予法國王室的特別禮物。其範本極可能源於展覽所見鹿鶴同春紋玉壺春瓶,可見其彌足珍貴。
歐洲人東來之前,得益於政治穩定、人口增長,以及社會各階層生活水平的提升,明朝經濟發展開始趨向多元化與專業化。營商環境的寬鬆、稅制的改革,使個人可以脫離土地的束縛,相對自由地從事經濟活動,各類手工業蓬勃發展。明中葉以降,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持續增長,推動各地陶瓷生產漸臻盛境。隨著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國商人紛紛東來,中西航路開通,持續擴大的市場需求及其背後潛在的商業利益,推動各地陶瓷產品借助繁茂的海上貿易網絡行銷全球。當中,以江西景德鎮、江蘇宜興、福建漳州及德化等地陶瓷的生產與外銷最具代表性。

 
全文請見《大觀》2022年7月號第15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