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夏禹王立像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南薰殿帝后像特展」探析
文∣楊智凱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過往藝術史的領域中,帝后像由於其功能性超過藝術性,且多以靜態一人而無敘事性的方式呈現,因此便被指出容易造成除風格敘述外較無議題可供研究的窘境。在此狀況下,帝后像或被單純視為對統治者階層相貌服飾的描繪記錄,抑或成為如「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牖,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般儒家理念的借鑑教化。
國立故宮博物院本次在書畫處邱士華研究員所策劃的「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后像特展」中,則透過不同的思考角度,藉由在乾隆朝時所發現、檢修、裱裝、移置到南薰殿奉藏的歷代帝后像,企圖將抽象的權力概念轉化至具體圖像上,讓觀者得以直接識之,為傳統帝后像提出另一種理解的可能性。
傳統繪畫史學科密切關注的課題,主要圍繞在大師及其後學作品與畫風的遞變,以視覺圖像為主,因此通常採取風格分析作為方法學的運用。在近來藝術史領域的深化且與其他學科的跨界交流下,研究方法與取徑皆有別以往,進而從圖像與文獻的資訊下得以發展新興議題,如本展所揭示帝后像的「權力」,其背後脈絡便涉及包含帝王肖像、宮廷繪畫制度、展示與觀看方式等切入面向,可供觀者反思不同層次的議題。
本展試圖將抽象的「權力」概念化為具體圖像,並向觀者提出詰問:「權力看得到嗎?」誠然,帝后自古至今便貴為統治階層的權力擁有者,但「權力」恐怕並非僅限於對皇帝手握生殺大權的理解。以「權力」作為核心議題,其相關的定義、指涉、層次、力量來源或呈現方式,抑或如何被觀者感受認知,皆值得在展覽中被多方探討與深刻省察。
如本展選擇以〈夏禹王立像〉為肇始而非伏羲或帝堯像,即與策展主題「權力」相扣。夏禹作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家天下」的奠基者,影響後代甚深,在皇帝朝代的「權力」系譜中便極富象徵性的意義。
然而,權力依據其使用領域、屬性、形式等脈絡便有不同的劃分方式。在面對〈夏禹王立像〉所展現帝王肖像「家天下」的「政治權力」時,更值得思考其他型態權力的運作。實際上,〈夏禹王立像〉的繪製機緣來自於宋理宗「制道統十三贊,就賜國子監宣示諸生」之舉。當中指涉的分別為伏羲、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聖王與聖賢,也因此,或許亦該將儒家道統傳承系譜的「文化權力」納入考量,得以更為綜覽權力運作的體制。
據研究,宋理宗當時即是盼透過對儒家聖人衍續的「道統」,展現其政治理想,也間接潛伏著將自身納入過往道統權力譜系的意圖。或許也因此,有論者即指出今存《道統十三贊》中伏羲、堯、禹、湯、武王等圖像,與〈宋理宗坐像〉比對容貌後有相似之處。
聚焦於「權力」議題為主軸的本展,透過帝后圖像作品中的儀態、服飾、配件、用具等要素,試圖呈現出抽象的權力概念。其中最為明顯之處便是藉帝后穿著作為實體彰顯。如以前述〈夏禹王立像〉為例,其頭戴九旒冕、雙手執圭,袍服則有帝王專用的「日」、「月」、「三星」等紋章,皆在在突顯夏禹的端莊貴重。又如〈唐太宗立像〉,則以近乎三公尺鉅制下的巨大身形顯示出其威儀。
另外如〈宋宣祖坐像〉、〈宋宣祖后坐像〉,則是策展人邱士華研究員精心挑選出來於本次展覽首次對外曝光展示的作品。宋宣祖為宋太祖、宋太宗之父,在世時並非貴為皇帝,直至宋朝建立後才追謚廟號為宣祖。儘管宋代帝王像的面容各有不同,但據研究指出其亦有諸多類似之處,如皆以雕工細膩的龍頭座椅及貴氣隆重的黃色鋪蓋襯托帝王的高貴地位,特別是在未有具體指涉的背景氛圍更有如烘托超時空神聖感的宗教氛圍,此點亦可見諸於〈宋宣祖坐像〉。另外,現存宋代帝王像全為半側面,朝向也基本一致,或許可作為出自同圖像系統或功能的間接證據。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1年3月號第13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