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看到展覽中多種色彩瑰麗的手工加工紙,實在很難相信,印象中以為應為純白無瑕的「紙」,也能變幻出如此綺麗多姿,猶如綾羅綢緞般的各式樣貌!
位於臺北市南海路底的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一樓,有個其所屬單位:手工造紙暨紙質文物維護實驗室的紙張樣品陳列室,自二○一二年三月起開始設置與手工造紙相關的常設展,陳設自製紙的樹皮纖維、造紙過程、現代仿古紙的成品,以至裝裱方式等豐富資
料,甚至開放部分紙品樣張讓參觀者觸摸,感受不同材料所製的紙品之不同手感。
負責手工紙實驗室研究,也是展覽策畫人徐健國,首先開宗明義的解釋機器紙與手工紙的不同。他表示,目前臺灣的手工造紙,一般用於傳統書畫的創作與裝裱使用,與機器紙相較,手工紙有紙質鬆軟、富吸水性、耐久性佳、收縮均勻、兩面平滑光澤差異小,透
光看可見簾紋等特性,這與手工造紙的材料蒸煮、抄漿方向有關。
「尤其是抄漿方向這部分,目前臺灣抄紙的機器,抄漿時都只能前後搖動,無法左右搖動,因此纖維分布都是直式的;但手工抄紙則可前後左右由人工控制方向,纖維分布均勻,紙張的靭度就不會
受到方向性的影響。」
製紙原料
進入展廳後,首先陳列的為製作紙張的各式材料。除了一般經常使用的楮樹、構樹等樹皮,其實還包括各式麻、竹、藤、草類材料,甚至連可端上桌食用的「龍鬚草」均可列入製紙原料中!
傳統觀念中,楮樹皮(楮皮在日本使用居多,臺灣則以構樹皮取代)製作的是棉紙,製作的紙張靭性強且吸墨性較差,適合工筆畫使用;而在菲律賓Salago所產的「雁皮」則製作宣紙,紙張觸感柔軟且吸墨性強,適合寫意渲染使用。但事實上,製作棉紙與宣紙的原料並不只單純為這兩種樹皮,同時也不只使用樹皮。
例如三椏、青檀皮、桑樹皮等,亦為造紙時較常使用的樹皮原料。三椏的纖維細密強靭,臺灣通常使用於製造機器紙。青檀皮所製紙張墨韻表現層次佳,為中國宣紙的主要原料;桑樹皮則以製作古代名紙「金粟山藏經紙」著名。
然而樹皮只是紙張的主要原料,例如中國涇縣所產的宣紙,為以青檀皮與稻草漿混合抄製而成,稱為「皮料紙」。相較於單純由樹皮抄製而成的「皮紙」,其色彩飽和度較佳,使用相同濃度的墨時容易產生透明感。徐健國解釋,這是因為樹皮的纖維通常較長,若未能加入麻、竹、藤、草等短纖維原料混合時,纖維與纖維之間容易產生空隙,對於紙張的吸墨表現造成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