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古稱檇李,位於錢塘之北、太湖之南、滬蘇杭之央。南宋以降,嘉興為畿輔之地,富庶豐饒、學風興盛,一時賢才輩出。明中晚期,民間收藏盛極一時,海內風雅人士取道嘉興,必訪鑑藏大家項元汴,登其藏書樓「天籟閣」。項元汴的「天籟閣」遍藏歷代法書名繪、金石鼎彝、珍奇名玩,慕名而來之人絡繹不絕,逐漸在江南地區形成了藝術文化交流中心,並影響仇英、董其昌等一眾藝壇風雲人物。此外,項元汴在鑑藏之餘兼工書畫,始創「嘉興畫派」,為嘉興地區的書畫傳承提供了助力。天籟閣舊藏涵蓋了上起東晉「二王」下迄「明四家」的中國書畫作品,在「收」與「守」之間堪稱撐起半部以晚明為節點的中國書畫史。
項元汴(1525〜1590),字子京,號墨林居士、退密齋主人、香岩居士等,明代嘉興人,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晚明卓越的藝術鑑藏家。他博雅好古、潛心收藏,為了購置藏品,往往不惜一擲千金。據康熙十六年(1677)《嘉興府志》載,項元汴「嘗得鐵琴一,上有『天籟』字,下有孫登姓氏,因以名閣」。「天籟閣」遍藏歷代法書、繪畫、圖書、金石、彝器、墨硯等精品,數量之巨、品質之精,堪稱古今私家收藏第一人。
項元汴出身名門望族世家(圖一),祖籍河南。項元汴兄項篤壽在《子長公遺訓》中提到:「余家世居洛陽,自宋大理寺宏齋公諱晉隨駕南遷,始居嘉興。三傳至學士默庵公諱相及弟汝用諱棟,弟兄篤於孝友。紹定二年,築堂於瓶山之右,西山真氏為作孝友堂記,載在郡志。七世傳八一公諱宏度,是為新譜始祖,又五世傳信人公諱永原,又三世傳至大司馬襄毅公諱忠、素臣公諱質、獻臣公諱文,余之曾祖即素臣公也」。上海圖書館收藏的清鈔本《嘉禾項氏宗譜》對嘉興項氏來源描述如下:「南遷始祖晉,字弘齋,仕宋為大理寺評事,高宗南渡扈蹕而來,僑居嘉禾之胥山」。二者皆以項晉為嘉興項氏的始遷祖。自項晉(字弘齋)隨宋高宗南遷至嘉興之後,項氏一直為嘉興的大族,有著良好的聲譽。至宋末元初,項家出了位元學者項宏度(約1214〜1295),字秀行,號八一,以雄才高貲甲於裡中,志行高潔。
進入明朝,項宏度後裔項忠(1421〜1502),字藎臣,為正統七年(1442)進士,歷任刑部主事、陝西按察使、右都御史、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卒後贈太子太保,諡襄毅。在明代歷史上,他是一位文武兼得的人才,軍事上戎馬一生,文學上也卓有成就。他在辭官回鄉後,與里人梅江、姜諒等創立檇李耆英會,著有《唱和詩集》、《藏史居集》。項忠為明代項氏一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其子孫尊其「以文學振家聲,以武功戡國難」。在項忠的榜樣作用下,項氏一族在明朝出現五世進士、三世進士,且登榜的時間貫穿於明朝始終。項忠有弟項質,字素臣,不仕。項質生子項綱,即項元汴的祖父,曾知山東昌邑、河南長葛,為官清廉。項質子項銓,即項元汴父親,字近溪,「自少已恂恂,治生臆算,盈縮無爽,然素長者,故人多厚之。寔始大其家,以光昭於襄毅矣」。通過經商理財,逐漸積累起財富。
傳至項元汴這一代時,項家依靠祖上雄厚的政治和經濟基礎,把握地方經濟飛速發展的機遇,靠經營「質舍」(典當行),躋身為全國富豪首等之列。項元汴十四歲接觸收藏,一直到他晚年成為名滿海內的大收藏家,其天籟閣的收藏與寧波範欽的天一閣不相伯仲,但是在書畫方面,數量更饒、品質更精。項元汴將鑑藏作為一生的事業與追求,天籟閣浩如煙海的藏品中,多為中國書畫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後世收藏難以望其項背。
嘉靖年間,佇立於水道樞紐嘉興的天籟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著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名士賢達。據《嘉禾徵獻錄》記載:「海內風雅之士,取道嘉禾,必訪元汴,而登其所謂天籟閣者」。天籟閣在當時聲名顯赫,不僅是書畫鑑藏與流通的中心,更是藝術愛好者的朝聖殿堂。當中的曠世收藏於「天時」、「地利」「人和」中順勢而生,開啟了中國書畫收藏史的嶄新篇章。
明代中後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江南地區的士大夫們紛紛以擁有古董書畫來標榜風雅,民間收藏隨之興盛。與此同時,由於明朝皇室忽視對書畫藝術的鑑藏,導致大量內府收藏通過皇帝賞賜、折俸和宦官盜竊三種方式不斷外流,為民間收藏提供了充足的來源。這一時期,內府財政衰微,大量古董書畫作為俸祿發放給官員,為民間收藏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項元汴身處元代文人畫濫觴的江南地區,優越的文人畫傳統和鑑藏風氣為民間收藏和鑑藏提供了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