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世紀初,在京、津兩地,以金城、陳師曾、齊白石、劉奎齡、徐操、陳少梅等為代表,活躍著一個以保存和發揚國粹為基本宗旨的畫家群體,學界稱之為「京津畫派」。「京津畫派」的畫家們並非都是京、津籍,但其主要創作活動都集中於京津地區,他們多強調以傳統筆墨功力為基礎,上追宋元、下逮明清,或以西洋光影和寫生技法為借鑑,繪畫風格豐富多元。
這一時期,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的相繼建立,為畫家們廣泛師法經典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學習途徑。同時,繪畫社團的興盛、現代美術教育體系的逐步建立以及出版印刷業的發展,共同催生了京津畫壇中國畫復興的繁榮局面,顯示出中國畫從傳統到現代的多種可能性。
日前,天津博物館「博古開新—館藏京津畫派作品展」已隆重開幕。展覽依託天津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將館藏「京津畫派」作品進行系統地梳理、整合,精選「京津畫派」近五十位名家的九十三件(套)書畫作品展出。展品以畫家的生年為序,依山水、人物、花鳥分科展示,以期全面地呈現京津畫壇的強大陣容和藝術風貌,所展藏品繪畫風格豐富多元,不拘一格,異彩紛呈。
清代中期以來,「四王」風格成為山水畫的主流,陳陳相因,漸成流弊。一九一五年古物陳列所對外開放、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建立,清宮舊藏的一部分藝術品向社會公眾開放,擴展了畫家們的藝術視野,並在其繪畫生涯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畫家們從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及世家收藏古代書畫名跡的臨習中,對傳統繪畫藝術獲得深刻理解,進而引發民初中國畫畫風的變革,為中國繪畫發展帶來了契機。
京津地區的一些畫家開始以宋元經典為基,博採眾長,從明末以降被貶斥的北宗山水傳統中汲取營養,並各出己意。如金城的〈仿唐寅聽泉圖〉,圖繪遠山空濛,近處巨石險峻,一高士坐於石上,欣賞潺潺清泉,畫面意境清幽,極富想像。畫上自題「聽泉圖。擬唐子畏法。巨川先生大雅正之,吳興北樓金城」。雖擬唐寅筆意,實則融四王法並出己意,可見其通過臨摹古人真跡以探究青綠山水的創作形式。金城(1878∼1926),祖籍浙江吳興,生於北京。字拱北,號北樓、藕湖等。擅畫,工山水、花卉,精於摹古,尤以清初「四王」為多。著有《藕廬詩草》、《北樓論畫》。金城不僅是籌建古物陳列所的關鍵人物,並在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及中國畫學研究會中起到了中堅作用。
作為金城畫學思想的傳播者和實踐者之一,陳少梅同樣以北宗筆墨翻出新意,他遠師郭熙、馬遠、夏圭,構圖謹嚴,墨色雅潔,於北宗水墨剛勁風格中注入清逸超凡之氣,被譽為「在近現代畫壇上樹立起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仿劉松年松泉圖〉是其以北宗筆墨為主要藝術語言的佳作,給人清秀灑脫之感。陳少梅(1909∼1954),湖南衡山人。名雲彰,字少梅,號升湖。自幼受其父陳嘉言之教,習書法、詩文,擅山水、人物、走獸,筆墨清雅。一九二三年,陳少梅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正式成為金城關門弟子,金城曾這樣提及陳少梅:「我這一生教授弟子甚多,他是最小的,卻是我最得意的,將來也會超過我」。一九三一年,湖社天津分會成立,陳少梅移居天津,和劉子久一同主持工作,培養了眾多美術人才。
在傳統繪畫藝術領域取得重要成就的清代皇室後裔有溥伒、溥儒、溥佺、溥佐等,以溥儒成就最突出。溥儒以北宗體格融入南宗韻致,重勾斫,少皴擦,以凜冽嶙峋之貌獨樹一幟。其〈煙巒結夏圖〉繪峰巒疊嶂,瀑布傾瀉而下,茅屋、樓榭掩映於樹石之間。山石以花青、赭石渲染為基礎,以帶篆隸之意的藏鋒用筆勾斫為主,輪廓明顯。山川景致造型奇異,可見其受明末畫家吳彬的影響。溥儒(1896∼1963),字心畬,號西山逸士,恭親王奕訢孫。自少學詩、文、書、畫。擅山水、花鳥、馬牛、人物,山水畫宗法馬夏一派。
亦有畫家受南方崇尚的四僧和金石寫意派的風氣影響,如蕭愻、陳年將石濤畫風融入作品,成為京津畫派山水畫的另一個亮點。陳年(1876∼1969),浙江紹興人。字靜山,因係孿生,故戲號半丁。師從吳昌碩,且融徐渭、揚州畫派、石濤等之精髓,擅長山水,花卉。其〈松聲泉韻圖〉繪峰岩峭拔,高松虯曲,兩高士於水榭中欣賞飛瀑流泉。以石濤筆法繪淺絳山水,墨色潤華,清明潔淨,深得石濤筆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