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呂鐵州 鹿圖 膠彩、紙 145×231cm 1933 / 林之助 好日 膠彩、紙 165×135cm 1943

「臺灣美術再發現」採訪報導

文∣楊智凱 圖/攝影∣北師美術館

日前由北師美術館所舉辦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堪稱為近期聚焦臺灣現代美術最為重要的展覽。本展得到海內外政府單位、博物館、基金會、各級學校等廿餘處的協辦,並有諸多私人藏家的借展支持,方得以讓這次囊括四十七位臺、日籍藝術家,共計七十四件作品的大展付諸實現。
是次展名來自藝術家黃土水於一九二二年所寫下的〈出生於臺灣〉,作為臺灣美術史指標性人物,他不僅是首位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的臺灣人,也是第一位入選日本官展的臺灣人,在其影響之下,鼓舞不少後續有志於藝術的創作者,形成一股潮流。
作為展覽主視覺的大理石雕作品〈少女〉,為一九二ま年黃土水時值廿五歲之際所製,當時是應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製作所提出的作品,卻已展示其成熟的技藝。本作距今已過百年,然而在其圖像與保存上依然呼應著黃土水「精神不朽」的創作理念,為本次展覽拉開令人耳目一新的序幕。
臺灣早期受政治、文化等歷史因素影響,各公立美術館亦是在近四十年才逐漸興蓋成形,因此前輩藝術家作品散落於各處,並未受到具有規模系統的典藏。根據本次策展研究團隊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顏娟英教授於一九八ま年代末期的調查,當時大多數作品仍被藏於創作者及其後代手上,鮮少有機會亮相。藝術作品在各美術館亦不可見的狀況下,專業人員無法進行有效的重整研究,也是臺灣美術史進程中的缺憾。即使今日已有北美館、國美館與高美館積極就此致力改善,但有許多作品仍流離失所或未得曝光。因此,挖掘史料之外未曾曝光、未被討論的作品成為當務之急。
由於本展最初即由政府所支持,計畫雛形便已確立藉由研究先行的方式,發掘散落在藝術家後代、民間藏家、公私立博物館和海外的重要作品,以促成是次展覽。透過文化部的「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顏娟英教授率領臺大、師大等策展研究團隊進行為期兩年的計畫案。隨著研究範圍的深入,也涉及保存與修復等問題,讓規模不斷擴增,本次展覽正是計畫豐碩成果的展現。
現任國藝會董事長的林曼麗教授,是此次展覽的另一重要推手,在其擔任北美館與北師美術館館長時,便致力舉辦許多以臺灣藝術為主的重要展覽。是次展覽,也正是透過林曼麗教授從中牽線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合作,得以圓滿舉行。
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北師美術館為展覽場地,亦具有其象徵性意義,除前述提及的黃土水外自該校(即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外,陳澄波、廖繼春、李梅樹、陳植棋、李澤藩、李石樵等人也都為該校校友。本次研究計畫在國北教大校友中心的史料記錄中,也找到當年許多藝術家的學籍資料簿,並於是次展覽首度曝光。當中除去成績的著錄外,尚有對其操性的評語。此外,如陳植棋的資料上還有寫著「美術學校希望(有志於美術學校)」的字樣,也有和李石樵、李梅樹、李澤藩等人涉及學潮的記載。這些珍貴史料,對於解讀創作者當時生活環境、學校運作、同儕交遊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意義,也可補足於作品外所無法得知的創作者訊息。
若稱「不朽的青春」為近期聚焦於臺灣近代美術且動員最多、規模最大、意義最為深刻的展覽,恐怕亦非過譽之語。由於歷時長久、範圍廣闊、工程浩大,因此在計畫進行的當下,同時委託製片團隊跟拍,並萃取精華製作成影片。
此舉不僅考量到此次展務運作背後便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策展研究團隊在規畫時也注意到諸多細節並非僅靠展件的擺設便能如實呈現。顧及到彌足珍貴的展務過程,可能為參觀者面對作品時所無法直接發掘,因此作為「臺灣美術再發現」,加入了媒體跟拍的協力,試圖儘量藉由不同的方式讓觀眾得以透過影片更進一步了解當中的細節。
當中以保存修復尤為明顯,為促成本次展覽,前後便修復廿餘件作品,並邀請到目前仍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客座的日本知名修復師森純一處理,此部分在影片詳實記錄下,得以看到〈少女〉胸像修復過程的謹慎與細膩。為還原年代感,製片團隊特別選用八釐米攝影機,藉以捕捉時空背景的情境。

 
全文請見《大觀》2021年1月號第13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