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李圭 環遊地球新錄 卅 美惠頓著、丁韙良譯 萬國公法

香港海事博物館特展中的古籍善本

文∣溫麗娜 圖/攝影∣香港海事博物館

「乾坤」是《易經》中的兩個卦名,「乾」為天、為圜;「坤」為地、為布,故引申為天地、世界的代稱。「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人的哲學觀念,古人對宇宙穹蒼的直觀感受,長久以來影響著中國地圖的繪製。直至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引進西式地圖和科學地理書籍,始令中國的思想及繪圖發生重大變化。

由香港海事博物館主辦、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及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協辦的「紙納乾坤─從天圓地方到寰宇天下」專題展覽,展出逾八十幅珍貴地圖、約六十套清末民初的書籍,及多種地圖測繪儀器,旨在呈現中西製圖的肇始、發展和相遇,以及一睹中國從傳統到現代的世界觀和科學演變。除了主辦機構的地圖藏品及借自協辦機構、香港科學館等的地圖外,私人藏家借出的古籍善本同樣值得注目。書籍內容涵概歷史、地理、天文、公法、科學等,當中不少是初刊本,也有鮮為人知的重刊本,主要以雕版、石印刊行,有利知識文化的普及和傳遞,對晚清中國的世界觀及繪圖影響深遠。

中國先民對天地宇宙的探索,曾展開過熱烈的討論。東漢蔡邕(公元132∼192年)在《表志》中總結了當時主流的三家學說,「言天體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其中周髀學說,又稱蓋天說,是中國最古老的宇宙理論,其影響力也最為久遠。與之相關的文獻較多,如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圖一)是蓋天說的代表作,當中記載了「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的說法;《晉書.天文志》中也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主張,後來又發展為「天似蓋笠,地法覆槃」。由此可以推知,周髀學派認為天的形狀像半圓形或半球形的蓋,覆蓋著方形平坦的大地,或同樣是穹形的地。

渾天說繼蓋天說後而興,東漢張衡(公元78∼139年)在《渾天儀圖注》中確立了渾天說的基本思想:「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這是一種以地為中心的宇宙理論,主張天為球體,天地的結構如同蛋殼和蛋黃。地體不動,天繞著地旋轉,說明了天體的運行,還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現存有關宣夜說的觀點,主要根據東漢郗萌(活躍於公元1世紀)的記述。《書.天文志》載:「宣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郗萌記先師相傳云:『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止皆須氣焉。』」有別於蓋天及渾天說,宣夜說可貴之處,在於打破了天體有形質的觀念,認為「天」是無邊無涯的氣體,展示了宇宙無限的思想,而日月星辰均依靠氣漂浮在宇宙之中。上述三種主流的天地觀,反映了中國先民對神秘宇宙的探究,為後世樹立了自成系統的思想理論,直到明清時期歐洲天文地理知識的傳入,人們對天地的認識才發生變化。

 
全文請見《大觀》2020年1月號第12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