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朱龍盦 秋山策杖
 
六穉齋主・書畫俱得
文∣李思潔 圖/攝影∣國立歷史博物館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來臺,除了政治勢力上的分割,同時吸引了一批文人雅士來到臺灣,對臺灣的藝文發展產生高度影響。書法發展上,以一九五八年所成立的「十人書會」,為臺灣書法雅集的濫觴,也是臺灣書界的引航者。八月十二日∼九月十八日國立歷史博物館將舉辦「朱龍盦一○五歲書畫紀念展」,展出成員之一朱龍盦的作品。

朱龍盦(一九○七∼一九七五),名雲,以字行,又寫作龍庵、龍厂、龍涵,浙江紹興人。朱龍盦於一九四九年來臺,他參加「壬寅畫會」、「十人書會」後,書畫之名始顯。但在臺灣對於朱龍盦卻還很陌生,《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第五「書法研究」中將朱龍盦置於「碑學發展」中,便是其門生洪文珍提出另一個思考,認為就其藝術成就而言,應將他置於「書畫齊名」的章節中,與傅狷夫、陳定山等人並列。

關於朱龍盦的生平,已整理的資料很少,僅知其字號,畢業於福建警官學校,一直於警界服務,盡忠職守,未任重大職務。閒暇時喜歡藝事,以為消遣。他居於彰化警察局宿舍,名之為「六穉齋」,因「詩、詞、書、畫、古琴、拳劍,皆平生所嗜愛,雖有所知,猶在童穉,仍日日不斷求進中」,其謙遜的個性表露無遺。

朱龍盦書法賞析
朱龍盦為十人書會的第一代成員, 第一屆十人書展於一九五九年開展,畫家陶壽伯(一九○三∼一九九七)觀展後,於《中央日報》發表評論,對朱龍盦的書風評以「雄渾」二字。他少提自己的習書淵緣,但由洪文珍所整理的作業眉批,可知朱龍盦對於包世臣、康有為的書風頗為讚賞,時常引介學生看碑、讀書,如《藝舟雙楫》、《廣藝舟雙楫》、《書林藻鑑》等。他的書法作品留存較少,因此對於其書風演變尚無法觀其全貌。在許方怡的研究中,整理了朱龍盦於十人書展中的作品,大致理出其書風脈絡,歸結出朱氏書法由早期強調筆畫的勁健,到晚年越趨渾厚的氣質。

觀其書法作品,以隸、楷書為多,且多為臨摹之作。一九四七年所寫〈臨石門頌〉,原碑立於東漢年間,書寫者不詳,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拓本,原石藏於漢中市博物館。此碑有「隸中草書」之美稱,結字大小不一,自然灑落,藝術成就極高。康有為認為,此碑成於東漢隸書風格成熟之時,但行筆之間自然隨性,少了後期隸書過於工整的僵硬。而朱龍盦所書,則顯得較為工整,線條細整均勻,筆意圓中帶方,運筆速度慢,線條略帶抖動,呈現出少見的秀麗隸書風格。朱龍盦自題寫道:「石門頌字,東漢隸分而無篆者,古拙饒有奇姿,未可率意臨之也。」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1年8月號第2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