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上)明 青花克拉克獅子花卉紋瓷盤 (下)清 廣彩紋章花瓶
 
海上瓷路,再現物質文化交流史
文∣鄭椀予 圖/攝影∣ 澳門博物館

在粵、港、澳文化合作機制下,今年三地博物館共同舉辦了「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揭示了近代中國與南洋航線國家在視覺與物質文化上的互動。澳門博物館作為是展的第一站,將展出至十月七日,明年與後年將再分別移師廣東省博物館與香港藝術館展示。

南海海上瓷路探查

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所出口的瓷器,多屬廣東或福建民窯所生產,其發展與瓷鄉浙江的發展幾乎同步,歷經兩晉六朝的發展,至唐宋時期已然成熟,僅廣東一省,目前考古所發現的窯址就有唐窯廿八處,宋窯八十多處,其中知名的外銷窯場,如宋代潮州筆架山窯等,即使在挖掘後數十年的今天,仍可見窯址堆積如山的瓷器破片,可見當時生產規模的龐大。

考察《漢書•地理志》等史料可知,自漢代起已開通了自廣州經南海、孟加拉灣、阿拉伯海、波斯灣到紅海沿岸的航線。從這條航線輸出的貨物除了絲綢,也包括了大量的陶瓷與茶葉,因此也有學者將這條「海上絲路」稱為「海上瓷路」。由於自唐代起陶瓷器出口的崛起,海上瓷路的貿易來往空前繁榮。貞觀十七年(六四三),廣州派駐了全國唯一的市舶使,由地方官兼任,主管海路邦交外貿。到了宋代開寶四年(九七一)進一步在當地設置市舶司,訂立市舶條例。據宋代朱彧《萍州可談》記載,唐代停泊港口的外貿商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可見當時陶瓷交易量之大。

而中外交通航線也在唐宋時期有了進一步擴展,唐貞元間宰相賈耽在《皇華四達記》中,就具體描述了唐通四裔的七條國際航線,其中的「廣州通海夷道」即以廣州為航點,貫穿南海、印度洋、波斯灣和東非海岸的九十多個國家,為唐代最重要的海外交通路線,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明清為海上瓷路高度發展的時期。雖然明中期以前多次頒布禁海令,實行朝貢貿易政策,但因明中晚期後僅留廣東市舶司,使得廣州成為全國唯一合法的外貿港口;清乾隆後更開啟了廣州一口通商的歷史,南海海上瓷路因此而日益繁榮。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2年8月號第3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