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上)章嘉國師若必多吉 內蒙古  (下)祖師像 藏中
 
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藝術風格賞析
文∣鄭椀予 圖/攝影∣ 國立歷史博物館

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藝術自公元七世紀北傳後,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歷經了一三○○餘年的漫長演變,吸收、融合了西藏本地與周邊各國家地區的相異流派,產生多種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不同藝術風格。尤其是易於攜帶流動的單體造像,其影響不僅在高原雪域,也在漢地中原,尤其是清宮內廣為盛行。

藏傳造像的特點

藏佛造像雖然風格各異,但北京故宮研究員王家鵬綜合藏傳佛教圖像學材料與佛像實物考察,歸納出藏佛的若干特點:

一、法度嚴謹:佛造像製作的目的是修習功德的宗教崇拜,故匠師均需嚴格依照規範的尺寸比例來製作佛像,否則將使善業功德損失,失去神靈庇祐。因此造像長久以來均需依照固定格式製作,一種樣式可以延續數個世紀,看不到明顯的時代風貌。

藏文典籍中記載造像規範者不少,其中以《藏文大藏經•丹珠爾•經疏部》所收的《造像量度經》等「三經一疏」最有影響力。

「三經一疏」是現代學者對古代譯入四部佛教造像典籍的總稱,是藏族傳統佛像雕塑繪畫的理論依據與造形準則,其分別為《佛說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經》、《畫相》和《佛說造像量度經疏》。而最重要的《造像量度經》則於清乾隆七年(一七四二)由西番學總管工布查布譯為漢本,內容詳述佛、菩薩、諸天神、大聖、羅漢和人等身像的尺度和技法。此外並撰經解與續補,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造像學論著。

二、多無款記:漢地佛像多有紀年、供養人姓名;印度、尼泊爾佛像也有不少帶有紀年的佛像,但藏佛除了偶見六字真言、咒語,極少紀年或題記,僅於元明清時期的漢地作品中偶見漢文年款或題記,藏佛的斷代分期因而較之漢傳佛教造像困難許多。

三、存世多小佛:存世藏佛多為五十公分以下的小型造像,愈珍貴的早期作品愈是幾僅廿公分左右。或許是因為佛像愈小,愈便於移動流傳之故。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2年8月號第3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