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朝鮮時代 漁樂圖 約1800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特展」報導
文∣楊智凱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歷經廿一世紀的亞洲興起與全球化發展後,相較於此前歸依國家中心主義為導向的觀點,以「東亞」為視野的研究另成趨勢,臺灣在相關單位的計畫下,聚焦於東亞的儒學、經典與文化,使朝鮮半島益受關注。在藝術史領域中,近年則有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的「尚青—高麗青瓷特展」以及中央研究院的「一日入門朝鮮繪畫史研究工作坊」,展露出前所未有的學術量能。
雖是如此,但一般民眾對朝鮮半島的歷史發展與視覺文化仍較為陌生,是以此次故宮南部院區的「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交會特展」自開幕以來即備受討論。為能系統性呈現精彩文物,故宮是次展覽特別向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等海內外單位商借藏品,策劃出臺灣首次以完整且多面向呈現的朝鮮王朝展覽。故宮同時透過自身館藏文物與之對應,使內容不受限於片面的時空或國族,因此彰顯出更多區域間的交流對話與互相影響。展覽囊括一三二件(套)作品,從史料文獻、地理輿圖、文學詩詞、書畫工藝等不同面向具體展示了朝鮮王朝的特色。本次報導特別採訪到策展人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處朱龍興研究員,為該展萃取文物精華和展件亮點,進行深入介紹。
是次定錨於朝鮮王朝的特展,可先經由展件〈王會圖〉一覽該地於唐代時的國家勢力與人物形象,朝鮮半島此時處於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的鼎立時期,隨後在新羅、高麗兩個時代的分合遞嬗,方才揭開朝鮮王朝的序幕。
朝鮮王朝自太祖李成桂(在位時間1392∼1398)自立為王後,歷經二次王子之亂的動變傳至世宗李祹(在位時間1418∼1450),文化上開始出現標誌性的突破。在此之前,當地以漢字作為表記,卻與實際使用口語不同,因此在世宗期間所頒布、出版的《訓民正音》被視為要事。此次展覽即以一四四六年初版的《訓民正音》為引,透過書本內容「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的記載,彰顯韓字(諺文)的起源及緣由,深具歷史脈絡和轉折點的意義。朝鮮半島在肇基於創制口語和文字的獨立性後,得以逐漸形塑出對於自身主體的認識與發展。
《訓民正音》頒布後,韓字雖未立刻流通,但在擴展庶民教育及推廣政治法規時實具深遠影響。展件《字恤典則》即是以漢字與韓字並行的方式印刷刊載,藉此方便民眾閱讀。此法令出自正祖(在位時間1776∼1800)時期,係因體恤「掩身餬口,莫之自力;啼呼乞活,無處可依」的孩童所定制的救濟之法,顯現出執政者對底層族群的關懷。
世宗朝在位期間對新鑄字的貢獻,亦頗值得注意,此時「鑄至二十有餘萬字,一日所印可至四十餘紙,字體之正明,課之易就,比舊為倍」的甲寅字,便因品質良好而為後世陸續再鑄、改鑄,《字恤典則》中使用活字即是正祖即位時改鑄甲寅字所造而印刷的版本。
在思想文化上,朝鮮王朝崇尚儒教,如世宗時期便藉朝廷之力將忠孝節義事蹟透過「圖形於前,紀實於後,而並繫以詩」的方式編為《三綱行實圖》,試圖達到讓百姓明人倫、敦教化的效果。展件《續三綱行實圖》內容為漢、韓文字俱列,透過描述故實情節的活潑圖像相佐,於傳播推廣上更收效益。
論及朝鮮王朝與其他文化的交會時,朝鮮王朝如何建立起主體自身與被他者的認識,其形象又是如何被形塑,當屬基本要題。本次展覽透過羅列相關的圖書文獻,作為閱讀朝鮮歷史脈絡的參考依據。過往華文體系普遍是於提及漢代時,方以中原文化的角度簡扼介紹朝鮮半島的政治狀況。展件朝鮮時代《東國史略》中「東方初無君長,有神人降于太白山……」的記載,則將之上溯至檀君朝鮮時代,突顯該地當局的主體性歷史。
然而,就中原地區與朝鮮半島的交流互動與文化發展而論,兩者實有緊密的聯繫。早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之際,便將接待高麗使臣的館舍稱為「小中華館」。展件朝鮮時代《小華外史》進一步明確揭示出「小華者,中國稱朝鮮為小中華,以其禮樂文明亞於中國也」的意涵,可見當時朝鮮對於中土的孺慕之情。該書尚提及「皇明太祖高皇帝錫國號曰朝鮮。朝者,日始出也;鮮,明也,言東方之日始出而鮮明也」,更清楚解釋「朝」、「鮮」二字的意義,及其尊奉明代宮廷的關係。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12月號第171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