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北野武 萬花筒底的真實

文∣蔡欣懿 圖/攝影∣巴黎卡蒂亞藝術中心

褪去暴力大師的外衣,取而代之的是萬花筒般的綺麗夢境。自小受父親影響而深愛繪畫,「塗畫小子」北野武在階級意識分明的日本社會度過了受排擠的童年。過去的壓迫與歧視讓北野武明白,某種程度而言,這正是外在世界的縮影。以生命背景為題名,頗有經驗融入和繼承傳遞的意味。換句話說,「塗畫小子」是北野武另一種型式的自傳。以此為基礎,他究竟想透過當代藝術的形式傳達甚麼訊息?首先思考的是相對於當代領域界線的劃分,嘗試著手跨領域思考的可能,並添加他一貫的喜劇元素為糖衣,意圖將藝術觸角往下伸,讓展場氣氛充滿童趣,邀請觀者體驗並主動參與具濃厚日本民族風格的作品。不過調皮的北野當然不只如此,鮮豔與娛樂的氣氛下,暗暗夾藏了他特有的殘酷因子:既諷刺離經叛道又傳統。對大眾文化、科技的反思,對自然環境的關心,人性的矛盾,北野武用戲謔的手法向西方呈現他對既定現象的批判,在五光十色的娛樂裡暗藏嚴肅的寓意。

北野武的黑色幽默在回顧自身文化時,顯得更鏗鏘有力。兩部電視短片〈這就是日本!〉(C'est ça, le Japon!)、〈人體毛筆〉(Calligraphie par homme suspendu),前者延續電視作品風格,一貫無厘頭綜藝短劇諷刺日本舊習規章,對武士道奉獻精神與階級制度用嬉鬧的方式演出。後者則將懸掛的人體當作毛筆,書寫巨幅的「金」字。呼應另一空間裝置,三個電視螢幕不斷重複播放影像醜陋的整人節目。後方牆面上掛滿了北野武電視時期各種造型的人型立板,似笑非笑的看著觀者──這份虐人與被虐的複雜交互關係,隱遁在嘈雜無章法的影像與聲音流動裡。

 
  全文請見《藝外》2010年4月號第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