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清 華喦 噉荔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古代藝術中的荔枝題材

文∣姜又文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荔枝,又名荔支、離枝、丹荔,屬無患子目無患子科,是荔枝屬的唯一物種。原生於中國嶺南地區,果肉呈半透明的凝脂狀,細嫩多汁,味甜芬芳。南宋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云:「荔枝,亦曰離枝,始傳於漢世,初出嶺南,後出蜀中,今閩中所產甚盛」,已大致概括自漢至宋荔枝栽培區域的演變:即原生嶺南,再移蜀中,三轉閩地。作為貢果的荔枝,隋唐以前來自嶺南,唐朝以四川為主,宋元明清則多出自福建。荔枝種植區域主要因氣候和人為原因而變化,貢地選擇則隨著政治形勢的動態而不同。

早在漢武帝時期,南方荔枝已作為貢果運往洛陽,上林苑也有栽培荔枝的嘗試。《三輔黃圖》載:「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於庭,無一生者,連年猶移植不息」,荔枝樹到了北方便水土不服,即便是皇園御苑也是屢種屢敗,無怪司馬相如《上林賦》將荔枝稱為「離枝」,意為離枝即食,不能長存。荔枝鮮果極難保鮮,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特性。

荔枝有多好吃?白居易稱其:「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描述的讓人口水直流。但現存最為知名的荔枝典故,當屬杜牧〈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二句。《輿地紀勝》中引舊志云:「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顯示唐玄宗命人送往京師以博美人歡心的鮮荔枝,實則來自四川涪州。隋唐以後,荔枝的種植已由海南、粵地擴展至四川,有「蜀中之品,在唐為盛」的說法。相較於嶺南距離長安過於遙遠,從四川涪州出發的「最急件」生鮮荔枝配送,陸路約兩千兩百數十里,百里加急、策馬狂奔,一日夜可飆至六、七百里的驛速,三日內能抵長安,且色味未變。卻也造成「人馬斃於路者甚眾,百姓苦之」的悲劇,除了累死人、跑死馬,途中還有不少無辜百姓遭撞死、踩傷,這滿足貴妃口腹之慾的鮮果速達,可說是十足十的「血荔枝」。

宋代時期,福建產的荔枝開始大量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由海路到揚州,經運河運達東京。蘇軾〈如夢令•荔枝〉:「閩溪珍獻,過海雲帆來似箭」。隨種植區域和品種的增加,也開始出現針對各色荔枝品評鑑等的專著,北宋嘉祐四年(1059),蔡襄著《荔枝譜》,詳述福建荔枝盛況及栽培品種卅多種,並認為如唐人白居易、張九齡等吃過的巴蜀、嶺南荔枝,即使是最精好者,也「僅比東閩之下等」,將福建荔枝捧上了天,他甚至譏諷唐人「未始遇夫真荔枝者也」。到了南宋,荔枝等級「閩中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基本已成共識。元明清時期,福建地區依舊是荔枝的主要貢地,品種益繁,更出現專談荔枝品種、吃法、保存法和習俗的專作,如《荔枝譜》、《荔枝話》等。

正因鮮果難求、進貢不易,荔枝很早便為歷代文人騷客所吟詠,丹青高手所描繪,並被賦予諸多想像與典故。南宋趙大亨〈荔院閒眠圖〉(圖一)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為現存最早以荔枝為題的畫作之一。原畫本幅極小,直徑僅廿五公分左右,但內容豐富,描繪細膩入微,是典型宋畫風格。畫裡庭院典雅,亭閣精雕,一衣著考究的男子,正一派輕鬆地斜臥榻上,院中兩棵果樹亭亭而立,一棵結有紅果;一棵結有粉白色的果子。荔枝是生長在南方的水果,故而有學者認為,此幅描繪的正是南方貴族人家閒逸優雅的生活即景。

宋佚名〈荔枝圖〉(圖二)現藏上海博物館,畫中由左至右探出一叢荔枝,黑葉豐茂、荔實盈盈,當中不僅有粉白、鮮紅的飽滿荔枝,還有狀如被蟲鳥啃食過的殘果,一旁蜂蛾尋味而來,充滿自然生趣。畫家以粗細勻整的用筆,勾勒荔枝外形輪廓,顏彩點染荔實,紅果高下錯落、葉片俯仰翻捲,層疊有致。尤其在畫家細膩觀察下,寫實地描繪出荔枝鱗斑狀突起的果皮,果棘圓鈍,果皮縫合線明顯,顯示荔枝品種之高貴。


 
  全文請見《大觀》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