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玉是模仿古代的器物而製作的玉器。仿古玉大約從宋代開始,隨著金石學的興起而出現,並在明代復古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有所發展,至清乾隆時期達到巔峰。
仿古玉產生的主要動力和背景,是慕古主義思潮的影響和玉器生產、玉器市場的繁榮與興盛。仿古玉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用於欣賞和實用。因此,仿古玉並不刻意去掩蓋其模仿物件本來的時代特徵,有些仿古玉可能完全採用了某件古代玉器或銅器的造型、花紋;而有些則根據需求者和製作者的喜好,在古代的造型和紋樣中加入某些本時代的藝術元素;有的甚至在器身上鐫刻「仿古」字樣,讓人明確知道它是當代的作品,避免被誤認為是古董。乾隆時期製作的一部分仿古玉加刻年款:乾隆前期鐫「乾隆年製」和「大清乾隆年製」款,也有假借「宣和御玩」等其它朝代的款識;乾隆後期,則明確標示「乾隆仿古」或「大清乾隆仿古」的款識。嘉慶時期仿古玉銳減,但仍可見到刻有「大清嘉慶仿古」、「嘉慶年製」、「嘉慶御用」、「嘉慶御賞」等款識的仿古玉。
宋代文人的社會地位較以前大大提高,文人的審美觀也對當時社會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宋代文人提倡「復古」,在這種思潮的影響和支配下,宋代的帝王也對古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宋朝初年就積極搜集古人的書畫、青銅器和玉器等古物。宋微宗時還讓宮廷中博學的文臣對宮中的典藏古物進行整理和研究,編輯成《宣和書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社會上的文人紛紛搜集古物,並進行研究,編纂成書,公諸於世,於是產生了金石學,如歐陽修的《集古錄》、呂大臨的《考古圖》、趙明誠的《金石錄》等,都是這一時期金石學的成果。
隨著金石學的興起,玉器同青銅器一樣,成為文物研究和收藏的對象,並成為新製禮器、樂器的藍本,此為製作仿古器之始。在宋代製作的玉器中,出現了模仿《考古圖》等金石學著作中收錄的青銅器和玉器樣式的仿古玉。據《武林舊事》記載,南宋內廷聚星園中間的沉香桌子上陳設有「玉碾花商尊」,約高二尺,徑二尺三寸,當為仿商周青銅器而碾琢的玉器,說明宋代已經出現了宮廷仿古玉。從安徽省休寧縣城關的南宋朱睎顏夫婦合葬葬中出土的〈青玉獸面紋卣〉,就是模仿商周時期青銅卣的形制和紋樣製作的(圖一),是宋代已經出現仿古玉的有力證明。
從傳世和出土的資料看,明代的仿古玉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不但數量大,種類也相當豐富,除了模仿古代青銅彝器的各類仿古玉,還有模仿禮器的玉圭、玉剛卯等等。清代在承襲宋元明仿古玉的基礎上,仿古玉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乾隆朝後期,仿古玉成為當時玉器的主流產品之一。
從傳世和出土的資料看,明代的仿古玉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不但數量大,種類也相當豐富,除了模仿古代青銅彝器的各類仿古玉,還有模仿禮器的玉圭、玉剛卯等等。清代在承襲宋元明仿古玉的基礎上,仿古玉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乾隆朝後期,仿古玉成為當時玉器的主流產品之一。
明清時期仿古玉模仿的對象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模仿古代的青銅彝器,如鼎、簋、觚、壺、瓶等,這一種仿古玉是明清時期仿古玉的大宗,主要用於陳設,也可兼作實用器皿;第二種是模仿古代的玉禮器和玉佩飾,如璧、圭、觹、韘形佩等,主要用於佩帶和玩賞;第三種是模仿古代漆器等其他材質的器物,如耳杯等。
由於模仿程度在具體處理時有所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完全按照古代器物的原型或圖錄上的圖畫來製作;二是主體採用古代器物的形制,而在造型或紋飾等方面略有變異;三是吸收了古代玉器或青銅器的某些元素,但器形及紋飾以時作玉器的風格為主體,具有古香古色的格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