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樂隊俑(上) 鼓瑟陶俑(下)
 
馬王堆漢墓音樂舞蹈文物(上)
文∣傅舉有 圖/攝影∣傅舉有

中華民族的音樂舞蹈文化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浩瀚的中國古籍對此有許多記載,考古出土的實物更是無比的豐富。
一九七二∼一九七三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實物竽、瑟、琴各一件、竹笛兩件,還有筑、鐘、磬等廿一件明器,如果加上一號墓的律管、竽、瑟、鈴以及各種樂器明器,共有十四種四十五件之多。一號墓出土歌舞俑八件、樂俑五件,再加上三號墓出土的歌俑四件(「楚歌者四人」),舞俑八件(「鄭舞者四人」、「河間舞者四人」),樂俑十五人(「鼓瑟者」三人,「吹竽者」二人,擊鐘、磬、鐸、筑、錞于、大鼓、鐃、鈸各一人,擊建鼓者二人),共計樂舞俑四十件。此外,還有帛畫、漆畫中大量的音樂舞蹈形象資料,以及樂簡二枚,樂牘一枚。這是繼一九七八年湖北省擂鼓墩戰國曾侯乙墓之後,中國考古史上又一次最重大的音樂舞蹈文物的發現,這批文物為研究燦爛的中華古代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新資料。


在馬王堆漢墓眾多樂器中,以瑟的數量最多,有實物,也有明器,且有楚瑟、鄭瑟、河間瑟等不同種類。一號墓的五人樂隊中,就有三人是鼓瑟,說明瑟在漢代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樂器。

一號墓的瑟,長一一六公分,寬卅九•五公分。瑟體木製, 瑟面略作拱形。除首、尾兩端髹黑漆外,通體光素,瑟體下面,有用竹釘加以固定的底板。瑟面的右側,橫亙首岳一條和廿五個弦孔;左側有外、中、內三條尾岳。內外尾岳均長十四公分,其左各有弦孔九個;中尾岳長十一公分,其左有弦孔七個。尾端有四個繫弦的渦紋銀頭木枘。廿五根弦被外、中、內尾岳分為三組,依次為九、七、九根。內外弦的尾部,各有一條絳色的羅綺帶穿插於弦間,將弦隔開再將帶尾蓋在弦上,其用途是保持弦距和消除鼓瑟時引起柱後弦後共鳴所產生的干擾。通體未發現任何磨損的痕跡,是一具新瑟。出土時,上面罩有一件紅青色紋瑟衣。隨葬品清單(遣策)登記為:「瑟一,越閨錦衣一,赤緣。」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1年8月號第2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