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西泠春拍特別推呈「古代版畫中的書畫家」專題,以木版鐫刻為媒,再現古人「刀筆傳神,印痕永志」之藝心。通過版畫這一特別載體,窺見古代藝術家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及藝術精神,從而得以跨越時空,永續流傳。
本專題由明宗室朱頤市場唯一繪畫作品〈江山漁艇圖卷〉領銜。朱頤?是版畫史上重要畫譜《畫法大成》的作者,為巨野王府宗室、明太祖八世孫,不僅是朱觀熰從子,還是其門下學畫的門生。此卷的面世,不僅可窺探明代宗侯子弟的藝術活動,亦補充其於美術史上的空白,更體現了其書畫最真實的面貌,極具史料價值。
本拍品附民國收藏家黃兆鎮二頁鑑藏筆記、陳含光題簽。黃兆鎮鑑藏筆記中評價此件「直迫夏珪」、「畫藝於唐仇殊無遜色,非戴靜庵、吳小仙諸人所能夢見」,讚譽之極,實屬罕見。
中國版畫史上名作《畫法大成》為朱壽鏞和朱頤?合著,乃明代孤本畫譜,兼有作品集的性質,刊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全書共八卷,書首有張銓和汪聖斆兩序,卷一畫論,卷二翎毛花卉,卷三人物,卷四山水,卷五畫論及畫目,卷六歷代畫苑姓名,卷七古詩畫意,卷八合朱觀熰、朱以派兩家山水之作。根據《畫法大成》卷五朱頤?自序,可以推測《畫法大成》最初為朱頤?所編。其畫為人效仿並奉為程式,於是他把粉本付之出版。泰興郡主朱壽鏞(後受封第九代魯王)知曉後亦想參與,朱頤屈居第二作者。
朱頤?最初編纂此書之目的應該是用作教授學生的「課本」,而泰興王以及朱觀熰、朱以派作品的加入,也使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魯藩宗室的繪畫作品彙集與展示。明代藩王受藩禁等限制無法參政,所以大量宗室選擇投入文化事業,明代藩王藏書、刻書、從事各種圖書事業,可謂歷史之冠。
《畫法大成》在中國版畫史上地位卓絕,不僅在國內學界聲名?赫,在海外亦備受重視。而作為《畫法大成》的編著者朱頤,其在美術史上卻名聲不顯,一是因為其明宗室的特殊身分,同時代美術批評家在書寫畫論時不便輕易置評,二是其傳世作品極為罕見,後世學者難以見其真跡,只能從版畫中窺探其藝術面貌。《畫法大成》由於其畫譜性質,朱頤在其中展示了多種名家筆法,雖可見其非凡的藝術功力,但難以得見真實的藝術面貌。
明代首任魯王為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其長子朱肇輝襲封第二代魯王。朱肇輝嫡次子朱泰墱為首位鉅野王,封地位於今山東省菏澤市。朱泰墱嫡一子朱陽鎣襲封鉅野王。魯藩鉅野王府奉國將軍朱健根為朱陽鎣之孫,其人博古通今,工書,兼精圖畫,尤善畫竹。其子朱觀熰、朱觀在耳濡目染之下,亦於詩文、書畫方面頗有造詣,父子三人頗享時名。根據《畫法大成》卷五〈畫紀〉,朱頤?在朱觀熰門下,也為其代筆作了很多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