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美術館的發展可上溯到日治時期,已經擁有近百年的探索與發展時期,目前扮演的是公共資源的分配角色,以分別坐落在北部、中部、南部地區的三大公立美術館為首,各自擁有不同的側重點,帶動台灣當代藝術整體推進。相較而言,大陸的美術館發展,整體晚於台灣。目前呈現的獨特面貌是,由於政策原因,官方對美術館體系認識不足,使公立美術館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民營美術館在經過一波波浪潮的衝擊後,在教育、傳播、研究和展示等各項功能上都有蓋過公立美術館的風頭之勢。
追溯大陸民營美術館發展的浪潮,應從1980年代末開始。藝術家黃胄以發揚名族文化為理想創辦了炎黃藝術館。然而理想在遭遇現實的時候總是較為殘酷,炎黃藝術館的發展舉步維艱,幸得2007年與民生銀行達成捐助託管合作協議,才避免了關門的命運。時至1990年代,成都上河、天津泰達等民營美術館相繼開館。但這類美術館大多是由房地產公司投資,由於過於追求商業目的,加之缺乏美術館的管理經驗,經過短時間的發展,在各種問題暴露時都紛紛敗下陣來。大陸民營美術館第二次浪潮,是由2002年今日美術館等新一批美術館的建成所帶來的。隨後,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又相繼建成了一批新館。這個階段,今日美術館的探索讓大家看到了大陸民營美術館未來的曙光。2007年之後熱潮再度襲來,民營資本和海外基金都相繼湧向藝術,加之早年間的藝術批評家和策展人開始搶占自己的陣地和展覽平台,使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民營美術館建設如火如荼,同時也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家國際地位的提高,這批美術館多以高調姿態開門迎賓。上海1930年代的博物館改造成的上海外灘美術館,便以「蔡國強:農民達芬奇」為開幕大展引來各界關注,學術門面和展覽規模都撐得很大。在時代需要美術館的今天,這些民營美術館的湧現必將為推進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肩負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