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莊美術館此次策畫的「我們:1994-2013─中國宋莊藝術家集群20周年紀念特展」(以下簡稱「我們」),用非常自然和本體的方式呈現了宋莊藝術家的面貌。選擇「自畫像」形式,一是為了更多呈現曾經在宋莊生活過的藝術家的本人形象,二來是希望有機會讓大家停一停,觀照自己的內心,和自己說說話。「我們」不單純是一次自畫像的展示,它的意義是通過一個個在場的藝術家對自我的陳述和表達,描繪地域的文本,文化的文本,甚至社會的文本。 […]
從藝術家生存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年輕藝術家面對的情況更加複雜和難測,市場就像是他們面對最嚴酷無情敵人的挑選。藝術家之間的生存競爭也越發激烈且無形,面對這種競爭,年輕藝術家在潛意識中會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並且性價比最高的生活方式來應對這個局面。選擇居住和創作在宋莊,可以被看成是一項性價比最高的選擇,相對居住在城裡的高成本和激烈競爭,這裡有相對可以喘息的機會,不用去過急的面對高生活成本的壓力。這一代年輕藝術家,從開始畫畫開始,相對於上一輩藝術家就更有市場意識。但這種市場意識難免會讓年輕藝術家迷失一段時間,被過多的功利所纏繞,從參加宋莊美術館「我們」展覽中可以看到,一些年輕藝術家在一開始就會預判這樣的展覽對自己到底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回報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參加這個展覽實在不是好的選擇,或許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看藝術家的市場意識有些偏頗,但是對展覽價值的判斷本身就帶有的功利色彩,那這種潛移默化的功利意識難道不會被帶進具體的創作中嗎?相對最早進入宋莊的藝術家,現在宋莊可以說為年輕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進入城裡(主流)的緩衝地帶。方蕾對筆者說,「通過『我們』這個展覽,我收到了很多來自藝術家的回饋,一是,後悔自己沒有參加;二是,沒有認真對待自己自畫像的。其中就有藝術家說,通過這個展覽看到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和位置以及所面對的社會。」通過這個展覽,有的藝術家已經意識到,面對700多張有名氣的或沒名氣的藝術家的自畫像,在分不清你我的環境下,或許退回到無功利性的創作中才是最有意義,也是自己唯一可以把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