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香港貝浩登總監龍玉曾透露,畫廊客戶群中內地藏家只有少於兩位。「說是『少於』,是因為他們連帳單都未付清,所以我不肯定是否應該算做客戶。」她說,大陸人才剛接觸當代藝術,現在還處於追星時期。他們會買沃荷(Andy Warhol)、張大千、畢卡索(Pablo Picasso),卻可能連艾敏(Tracey Emin)或杉本博司也未聽說過。「很難從中國藏家手中拿錢。」龍玉道:「所以我們也不急於開拓他們的市場。」今年9月,紐約貝浩登正式開幕。其實早在香港分店成立前,巴黎貝浩登的老闆貝浩登(Emmanuel Perrotin)已考慮過應先向東還是向西拓展。思前想後,最終選擇先香港、後紐約,箇中原因或許可以反映多數外國畫廊家的想法:中國市場轉變得實在太快,而且極不穩定,先機必須搶佔。
國際畫廊堅守香港的理由:搶得先機、中國前哨
在美國,你大致可以估計明年藝術市場將如何如何,但大陸的前景,卻實在是無從推測。一瞬間佳士得和蘇富比便打破了法例規限,自香港北上走入中國;而保利和嘉德又南來踏足香港,這些事情在五年前,甚至三年前,都是天方夜譚。誰也不知道「未來」的成熟中國藏家,到底何時會來。因此你必須未雨綢繆。時機成熟後才施施然東來就太遲了。因此即使徘徊在蝕本邊緣,畫廊家還是非得在大中華地區搶先駐兵不可,而在整個地區中,進可攻、退可守的最佳關隘,便是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