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生行業的中國當代畫廊業,一直在經營方式上進行各方面的調整。2004年之後,中國當代藝術的繁榮,吸引了一批有西方視野的人進入畫廊業,他們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借鑑西方和台灣畫廊模式的基礎上,然後再根據本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這個過程中,畫廊在經營方式上有任何調整,都會直接對年輕藝術家和新建立的一級市場產生影響。所以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緊密關注中國本土商業畫廊的變化,因為這直接影響未來的中國當代藝術格局。
有效搭配展覽資源
一家能持續發展的畫廊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強大的作品庫存、廣闊的人脈、優秀的展覽管理和銷售團隊,這在現在中國的條件下,要達到這幾點並非難事,困難的是資源有效搭配,即是推廣不同的藝術家選擇要搭配什麼樣的資源。就如「成功是什麼不重要,獲得成功的管道和方法才最重要」。在畫廊實際的操作管理中,每家畫廊都會根據自身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經營方式,作為第三方只要透過觀察畫廊聯展、個展及合作策展人來看調整的端倪。這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由非盈利形式轉成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新時代和僑福芳草地展覽館的結合成為芳草地798畫廊、星空間開闢七棵樹空間與變化聯展方向、對畫空間改名艾米李畫廊並由22院街搬到草場地等,這些畫廊的大調整或是小調整都是為了資源的有效搭配。本文透過觀察這四家畫廊在展覽、藝術家和經營重點這三個方面的變化,來看畫廊做這些調整的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