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的尾聲,UCCA帶來一場關於「藝術小組」的展覽:「SEE/SAW──中國當代集體創作實踐」,主要以來自北京、上海、成都、重慶四個城市的14個參展「小組」,在三個展覽空間內以輪流的方式各自實施集體創作方案,每週更新二至三個小組,從11月20日開幕持續至12月最後一天,在這為期40多天的展期中,「集體創作」、「自我組織」、「團隊協作」等關鍵字引發我們對當下「藝術小組」的興趣,關注之餘我們發現在展覽名單之外,自發組織的「集體」創作狀態普遍存在,近年來越發活躍並有其複雜性。一個簡單的詞語無法定義,也許同時使用「集體創作」、「自我組織」、「交流平台」的含義才能涵蓋當下藝術「小組」的複雜性和多元化。所以本文暫且借用「自我組織」一詞來指代所涉及的各種性質和組織形式的藝術小組。
「自我組織」現象並非孤立存在,在藝術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歷史作用和意義。回望85新潮時期,以新的觀念和思想為特徵和主體的藝術團體在全中國湧現,不僅在當時起了推動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的重要作用,團體中的主要成員在之後的個體創作中更是成為藝術界的中流砥柱。而當下「自我組織」熱潮的主體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藝術家,烏托邦小組的鄧大非認為:「這一代比較強調消費主義,實際是類似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而老一代還是一種革命的意識形態,具抵抗色彩。廈門達達和北方藝術群體對主流官方系統價值觀的對抗就非常明顯。而現在藝術氛圍有消費、有娛樂、有學術,非常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