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利率市場化對未來中國藝術品投資的影響

文∣焦雪雁 圖/攝影∣CIAF China Internati

自2008年至今,藝術品拍賣天價做局、當代藝術一落千丈以及拍賣造假、洗錢等等關於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抨擊言論出現,讓外界對當代藝術行業產生詬病。緣此,把收藏和投資的概念分清確有其必要—私人性收藏並不存在上述這些問題,他們一直在為中國當代藝術貢獻著莫大的力量;然而當代藝術品投資,講求利益最大化,不惜用任何方法達到目的,所以就出現了各種貓膩,在今天我們似乎意識到了這些問題,而在闡述這些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把收藏和投資行為分清,就有可能慢慢找出一條問題之所以出現的線索,雖然這其中的因素諸多,但中國的當代藝術品的投資環境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讓作為新興的投資門類的藝術品投資在時刻受著著國家稅收和財政政策變化的影響。
藝術基金在中國行得通嗎?
中國的藝術類投資產品主要以兩種方式進行,一是跟定某支公募基金「建倉」,把公開信托基金所擁有的作品收購過來,等公募基金把價格做上去以後,隨之拋售手中作品。二是買斷某位藝術家的作品,然後採用行銷手段為產品進行包裝,提升藝術家知名度,為藝術家組織巡迴展覽,在拍賣市場上推出藝術家作品,從而保證在退出的時候可獲得較多的收益。利率市場化這一政策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影響到這兩種操作方式。國外的藝術品基金通常都是10年起步,有的長達30年,作品門類豐富,不僅僅侷限在本國度和本時期的藝術作品。藝術品基金在國外多年的經驗表明,持有時間越長,風險就越低,作品的真實含金量就會慢慢實現,而中國的投資環境的瞬息萬變,迅速變現是致勝法寶,沒有人有耐心來持有如此長的基金。一旦利率市場化完全實行開來,如上文所說用短、平、快的藝術基金方式來變現,就遠沒有讓「錢生錢」來的快,「物生錢」需要的時間的核對總和真實市場的接受能力。

 
  全文請見《藝外》2013年9月號第4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