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屆在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舉行的泰納獎頒獎典禮,並非當晚在場傳媒關注的唯一焦點,來自倫敦各校的藝術學生占據美術館入口大廳,抗議英國聯合政府近期對高等教育預算的大幅刪減,及其所將導致的藝術學院學費高漲,他們高喊:「教育應該是免費,不該是需要付費購買的商品」「如果未來的藝術家不再被培植,哪來的『泰納獎』!」
公民藝術教育權的保衛戰和象徵躋身藝術新貴的泰納獎加冕儀式,與金錢的關係都實然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如果從極度簡化的視野來看當代藝術生態運作的經濟和制度面,可以說藝術教育經費之於準藝術家的養成,相當於泰納獎等重要藝術獎項之於藝術家在藝術市場上的成敗。桑頓(Sarah Thornton)在《七天,造成一座藝術世界:藝術市場探密》一書中即提到藝術界裡口耳相傳的一則流言,圈內人都知道一旦入圍泰納獎,一個藝術家的身價平均就會提升30%,要是有幸得獎身價馬上翻升兩倍,然而影響藝術市場的機制十分複雜,流言的真實與否難以定奪,舉個例子,很難說2007年夏天赫斯特(Damien Hirst)〈搖籃曲之春〉(Lullaby Spring, 2002)在倫敦蘇富比拍出1,930萬美元天價是與他在1995年得到泰納獎有直接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