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對於兩岸藝術市場的此消彼長,無疑具有相當指標性的意義。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過去幾年間曾經在許多公開場合說:「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如果拿這十年的國際經濟變化來檢視,的確真切地印證了這句話。而台灣在這之間所受到的最大影響,便是經濟走勢的連動對象開始從西方霸權的美國,轉向亞洲強權的中國。
這十年間影響台灣藝術市場最劇的一個事件,首推2003年的SARS疫情。短短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造成73人死亡,經濟損失更高逾新台幣600億元。不少畫廊業者與藏家回憶那段時期,表示整個社會瀰漫一股人人自危的恐慌氣息,根本無心參加任何藝術活動。反觀中國,在過去十年靠著低廉的工資、龐大的內需,幾乎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都有8%左右的水準,放眼全球都是首屈一指。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上海世博的舉辦,無疑是錦上添花,更與龐大商機劃上等號,自然吸引各國企業前仆後繼地將熱錢不斷投入,也促使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經濟,都在相當程度上必須仰賴中國。
相對於台灣藝術市場由第一市場的畫廊、第二市場的拍賣會所共同建構的良好體質,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仍是嚴重向拍賣市場傾斜。如果回過頭來看中國藝術市場的轉折,可以發現在2003年以前,整個發展格局主要奠基於龐大的中國書畫胃納量。即使SARS疫情是由中國本土開始向全球蔓延,非但沒有連累到當年藝術市場的表現,甚至中國書畫部分還在春拍時產生「暴漲」行情,進而拉抬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價位。然而,由於中國藝術市場的體制與法規仍存在諸多漏洞與問題,人為操作的斧鑿痕跡過於明顯,使得中國書畫進入了盤整期;而在市場上無處可去的流竄熱錢便找上中國當代藝術重施故技。
因此,在面臨2008年因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之際,在前一年來到最高峰的中國當代藝術頓時應聲倒地。然此次盤整,卻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顯見中國藝術市場的體質漸趨改善。而在強大經濟力作為後盾的有力因素影響之下,到了2009年下半年,可說已一掃此前所籠罩的陰霾,取而代之的是遍地開花,幾乎所有拍賣項目都表現亮麗、成交活絡,未來潛力仍具有相當大的想像空間。
但如果就此斷定台灣藝術市場將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或許也太過悲觀。畢竟,在這十年的兩岸藝術市場發展中,台灣藏家的雄厚實力有目共睹。只要有更多清楚自己收藏系統的嚴肅藏家出現,願意從藝術創作的本質上去瞭解、去收藏,而非一味地只把藝術品視為投資理財工具的話,相信台灣絕對會有更多如同朱銘一般,同時被兩岸,乃至於國際藝術市場接受、喜愛的優秀藝術家出現,並且引領整個大華人區的藝術生態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