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創作者和畫廊負責人,許東榮多年來一直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中悠悠自在、游刃有餘;形容「開設畫廊是一種謀生工具」的他,確實從未放棄過作為一個藝術家創造的夢想,畢竟創作才是許東榮最初也最真實的熱情來源——出生於南台灣屏東的許東榮,兒時記憶中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個晒穀場,而這片開闊的平地,就成了孩子們最能發洩精力、奔跑和嬉戲的場所。「我常常拿著粉筆在地上塗鴉,越畫越多、一直延伸出去,往往一回神發現自己把整個晒穀場都畫滿了。」許東榮笑著回憶。而這份面對廣袤大地的感動,以及被這個場景所激發的強烈創作欲,已然深深鐫刻在藝術家的靈魂內在,至今仍是他創作的最大動力。
對雕塑藝術家來說,石雕除了有其製作技巧和原材料成本的基本門檻,作品完成後的運輸、展出乃至收藏,也都是一大挑戰和難題,然而這麼多年來,許東榮卻從未改變甚至質疑所堅持的石雕藝術,一切的原因都是來自石材本身所獨具的特殊魅力。許東榮說,人們總是注意到石頭龐大和沉重的既定印象,卻往往忽略了石材細膩美好的觸摸感:「以漢白玉來說,質感是水潤的、透而不明的,這種特性絕對是其他材料無法取代的。」而在回憶起置身石材開採場的經驗時,許東榮的眼中不禁流露出欣喜的神彩,他形容自己「看到那麼多、那麼大、有一整座山那麼大的採石場時,真想一口氣全部買下來」、「我看到石材,就像小孩子看到玩具那樣興奮。」許東榮說,而正是因為這種和石材間與生俱來的呼應,使他能夠在石雕創作的道路上,堅持而且充滿熱忱的持續前進。 |